闲聊刘彻和杨广

作者: 瞻安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12:26 被阅读0次

    这两个帝王真能放一起聊,至少我是这么觉得,两人其实挺像的。

    我没用武帝和炀帝这两个谥号,是觉得谥号是后人给的,有些以偏概全。

    两人都是富二代。刘彻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富庶,从文景时期已经开始注重培养战马,和亲政策虽然有些屈辱,但带来了休养生息,为刘彻提供了可以跟匈奴叫板的实力;杨广继承了“圣人可汗”的开皇之治,有史料记载,文帝时修建的兴洛、回洛等六大粮仓,储粮吃到唐朝贞观年间,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和粮食就是国力啊!

    两人都是财家子。先说刘彻,好大喜功,如果说北征匈奴是一血数十年的屈辱,那为马一怒征大宛就有些扯淡了,虽然扬名西域,但也大伤国力。再说杨广,好大喜功,如果说兴修大运何是为了千秋功业,那为了脸面东征高句丽就有些扯淡了,虽然第三次东征高句丽服软了,但国力也快耗光了。两人都喜欢出巡,宫殿都没少修,折腾起老百姓来都有一套。

    两人都为梦想拼搏过。刘彻的丰功伟绩就不说了,就说有争议的杨广,如果他是庸才、酒囊饭袋、不思进取的皇帝,那他会是安安稳稳过一生,潇潇洒洒走一回,可惜他不是。他的前半生是拼搏的,大运河真心不是为了方便游玩江南,西巡张掖也真不是去旅游的,刘彻开辟了丝绸之路,而杨广疏通和发展了丝绸之路,他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国力。

    两人都尊崇儒学。独尊儒术的刘彻就不说了,还是说说杨广,开创了科举制度,给天下寒门一个出头的机会;收集和保护书籍,从统治阶级做起文化保护;自身文化修养也相当不错,读过几首他写的诗,特别是《饮马长城窟行》,一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体现出一个君王的志向,也表达了西巡张掖的真正目的。

    然而,两个人的结局却是不同的。也许就是因为杨广的悲剧结局,令我非常同情这个悲剧帝王,也许他真的是志大才疏,也许他真的有性格缺陷,然而,美好的出发点和悲惨的结局所产生的极大反差很让人着迷。

    大隋朝从杨广的第二次东征高句丽开始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杨玄感叛变虽然被平息,但也敲响了警钟——门阀士族不稳了。然而这个死(性)要(格)面(缺)子(陷)的帝王不顾国力发动第三次东征,这次面子有了,里子烂了,农民起义已成星火燎原之势,这极度打击了一个骄傲脆弱的玻璃心,快刀易折,从此跌落到另一个极端。

    大汉朝刘彻驱逐匈奴、扬威西域,征服朝鲜,开疆拓土,爽不?爽了!加上兴修宫殿,求仙巫蛊,家底也被折腾光了,吏制贪腐,民不聊生,比杨广第三次东征后的情况好不了多少。

    然而刘彻痛(内)定(心)思(强)痛(大),发布《轮台罪己诏》,虽然我没读过,但据说言辞恳切,反思透彻,试想,一个堪称伟大的帝王,一个自视甚高的帝王,一个独断专权的帝王,在风烛晚年,公开承认错误,这很不容易,既使在现今,又有几个成功人士愿意认错的?

    再看杨广,由于成长的一帆风顺,自身又才气甚高,性格上极度自恋,自恋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据说莎朗斯通接受不了自己容颜老去,曾哭倒在厕所里,不愿意出门见人。杨广在国势渐微时,没有反思,没有罪己,而是像鸵鸟一般将头埋在沙子里,选择无视和逃避,转入了自暴自弃阶段,天之骄子往往经不住打击,夸赞中长大的孩子缺少韧性,广大父母都应引以为戒。

    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杨广在第三次东征后虽然国家形势不好,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是瓦岗军和窦建德,从后来的表现来看,王世充能灭了瓦岗军,李世民能平了窦建德,假如,杨广发布罪己诏,杨广坐镇洛阳不去江都,杨广积极灭火励精图治,杨广在王世充必不敢反,笼络人心李渊未必会反,国家并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一切还是因为骄傲的杨广在自暴自弃,在江都的杨广给自己和后宫准备了毒酒,曾对着镜子喃喃自语——吾之大好头颅谁可取之,是他自己放弃了,可怜了大好河山和他口中的亿兆子民。

    如果假如成真,我觉得杨广虽然配不上武帝谥号,但也不至于炀帝。如果刘彻没有轮台罪己诏,也许他的统治不会被推翻,但我觉得他配不上秦皇汉武唐宗宗祖。

    也许就是也许,历史也绝非事实,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留给我们的是——历史是面镜子,哪怕并不真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聊刘彻和杨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bv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