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燧人氏:根据现代考古发现,中国这地方远古用火的历史有180万年,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火获取;第二阶段是钻木取火,来自技术进步的木料加工过程;第三阶段,阳燧取火;第四个阶段就是燧石取火,到微型火种保存方法。这就是说钻木取火木工技术已经很发达了,阳燧已经到了金属加工到打磨抛光程度了。
2.圭臬:现在这个词很少有人用了,其实这个词就是现在的“标准”的含义。这里面,数据意义分明。
3.神农:上古传说中教人农耕,亲尝百草的人物;农业、医药由他开始。后世称司农事之官为神农,由此引申出土神。
4.有巢氏:这里巢就是后来的居所,《庄子.盗跖》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 ,暮栖木上 ,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巢穴就是指人居住的场所,遮风挡雨是第一位的,防御野兽是其次的。从穴居到搭棚子做房子居住,跟使用火应该差不多,也就是钻木取火的时候,已经可以做房子了。巢与果树有关,至于是不是在树上筑巢不得而知,至少跟鸟巢有关,不同的是人可以加工树木筑房子,与穴居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割裂的。人类的居住是一项综合的技术进步结果,用火烧陶就已经过了有巢氏时期,只不过记忆深刻的各种建造房子的技能,是一种专业化分工的体现,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陶器在3万年前就出现了,这也意味着人类筑巢居住不少于3万年历史。
5.之尤:突出,异于常人,有特异技能的人。现象指称来说,也就是具备特别技能的人。后世加以主观含义,蚩尤来自此。此词汇意义转换,导致了文化上的巨大影响,祸害华夏文化几千年。炎帝为神农百草一族,中医理论源于此;黄帝轩辕氏,教人农耕一族,制作音律等等,秩序发掘者,据称为人文始祖;之尤--蚩尤,南朝祖冲之所著的《述异记》把蚩尤的形象描述得很奇特:人自牛蹄,四目六手。齿长二寸,坚不可碎,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之尤氏一族对应的客观描述,属于技能派,也就是做古代技术的,发达异常,祖冲之耶是做技术的,此种描述是按技术性质表达,结合《山海经》等等古书记载,有可能有现代所谓人工智能机器人,为前人类文明遗存,例如《山海经》记述的刑天,头被砍掉了还能战斗不止,除了机器人不可能是别的东西,黄帝族打败之尤氏后,分尸掩埋了蚩尤,也可能是害怕了那种不可理喻的机器人,现今考古发掘的三星堆文明那些胡乱埋藏物,也可能是类似消灭蚩尤族后惧怕机器人复活报复的处置方式,古代黄帝族不理解机器人。这个之尤被灭,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技能族被妖魔化,直到墨家出现也未能恢复技能派文化的历史地位。
6.龙:《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 ;《广雅》记载,龙有蛟龙、应龙、虬龙、螭龙四种 。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前面虽说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后却言伏羲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汉代纬书中讲,伏羲氏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龙(拼音:ló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龙”是象形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57115/4a083d762136e19e.png)
甲骨文和金文龙字像大口长身的一种怪兽。字形1甲骨文中上半部与甲骨文凤的首略同;下半部像巨大长身的形状,“左边是吻,右边是身。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乃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以想象增饰而成。金文中张口演变为似肉形,战国文张口已讹变为肉形,蜷体与张口脱离。《说文》小篆中,左旁是龙口与头角讹变,右旁原为龙身翻转上腾的样子,并定型化。汉隶字形在秦篆基础上将字形方块化,成为繁体的“龙”字。隋代以后的俗字把“龙”写作“尨”,据原字右边偏旁改造而成。三撇也可写作两撇。《简化字总表》进一步省为一撇,简作龙。甲骨卜辞中可用作人名。甲骨文中龙还可用作地名,方国名,神只名,宠佑之宠等。古代把龙看成一种威力巨大的神异之物,身长,有鳞爪,能兴云降雨。《礼记·礼运》:“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后来,龙成为皇帝的象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龙”概念的演变历程和来源,是远古遗存的一种重要知识,杂合了主观理解,客观上看,就是指地球生物演变过程中的大恐龙,概念里带着远古前人类文明知识传递,与蚩尤刑天夸父等等客观指向同步,不可能凭空想象出“龙”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