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有个好地方》是我喜欢的一部电影,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主题跟我的教师职业相关,更因为剧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男孩儿巴王超过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他的名字很奇特吧,那是因为他爸爸姓“巴”,他妈妈姓“王”,他的爸爸妈妈希望他超过别人,所以给他起名叫巴王超过。虽然这名字比一般孩子的名字多了一个字,但它不仅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叫起来也挺顺口,所以我很喜欢。
而实际上,巴王超过却并不是他爸爸妈妈所期望的那样优秀。在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是最调皮,最爱搞恶作剧的学生。用学校里一位老师的话说:“他干的闲事是正事的十倍”。爸爸也因此整天呵斥他,唯一能够护着他的,就是他的妈妈。
是粉提老师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个孩子。粉提老师不是在职教师,她还没有大学毕业,她在学校临时代课。她第一次见到巴王超过,是因为巴王超过没有背会老师布置的课文,被罚放学后不能回家,继续留在学校背书。看到巴王超过口渴得在水管下面用嘴接滴答的水滴时,善良的粉提老师把自己吃了一半的罐头送给了巴王超过。
或许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果汁,也可能是这位漂亮姐姐对他的关心让他感觉很兴奋。在回家的路上,他脱光衣服跳进池塘里,尽情地在水中翻滚,快乐得简直像一条欢快的小鱼。结果被恰好路过的校长拿走了他放在岸上的鞋子和衣服。光着身子的他,无奈爬到了大树上躲起来。
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这棵大树是个好地方,横斜的枝杈,茂密的树叶,为他搭建了一个安全而舒适的藏身处。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装到一个盒子里藏到了树上,他还在比较粗壮的树枝上吊了一个秋千,这棵大树俨然成了他的私人世界,是他最喜欢的地方。
很快,他的同学们也喜欢上了他这个地方。他用看起来有点卑劣而恶作剧的方式把他们都赶走了,这里只属于他,任何人都不能侵犯。而当漂亮、善良的粉提成为他的老师,并让他充分地信任后,男孩儿巴王超过有点得意洋洋,同时又有点期待地对老师说:“我有个好地方,我带你去吧?”他把粉提老师带到了这里,给她看他最喜欢的那些玩具,还给老师烤鸟蛋吃。一个孩子对老师最大的爱,就是把他最喜欢的东西分享给老师。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得再次思考什么是教育。针对这个问题,很明显,这部电影是采用人物形象对比的形式展开的。剧中那位被学生称为殷神仙的校长认为成绩是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准,只要成绩好就是教育搞得好。所以在全县的期中考试前,他开会取消全校的音体美课程,只学语文和数学。期中考试的前一天,他又亲自暗示学生在考试中“相互帮助”。
巴王超过爬到大树上,也为考试悄悄做着准备,他认真地把知识点写在了大腿上、胳膊上和肚皮上。他本以为自己做得很好,结果受到了粉提老师的批评。粉提老师把他带到小河边,严厉地批评了他这种行为,并告诉他考试和做人一样要诚实。在老师的注视下,巴王超过认真地洗去了所有写在身体上的字,并在第二天的考场上故意挽起裤腿,撸起袖子,展示给老师看,证明他没有作弊。
陶行知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给孩子学做真人,是教育者的责任。
为了通过上级的检查,校长动员孩子们把自己的书交到学校,并称是为了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读到更多的书。巴王超过响应学校的号召,也把自己偷偷藏的连环画交给了学校,却发现再也拿不出来了。于是,他就想办法偷书,结果受到了校长的严厉批评。
孩子们喜欢看连环画,粉提老师也支持孩子们看课外书,却遭到了校长的反对,他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时间。孩子们因渴望读书而遭受打击,这还是学校吗?曾经的语文老师批评巴王超过,每次检查书都比作文写得好。为什么呢?恐怕只有检讨书写的才是最真实的吧。
影片在告诉我们: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传递真善美的地方,拒绝假恶丑的存在。
故事的结局中,巴王超过最喜欢的大树上的那个好地方没有了,大树被爸爸用锯子锯掉了,只因他对粉提老师男友的嫉妒心让他伤害到了粉提老师。因从秋千上摔下来骨折而离开的粉提老师,在给巴王超过的信中,不但没有因此批评他,还鼓励他好好读书,并把自己的毕业照片送给了巴王超过。
老师的真诚与善良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巴王超过决心与过去告别,他把自己昔日淘气时玩的那些心爱的玩具都埋在了那棵被爸爸锯掉的树下。这个情节,实际上是在向我们诠释教育的真谛应该是爱,是唤醒,是鼓励。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虽然可笑,却也很具真实性。巴王超过吃饭时习惯把一只脚踩到凳子上,这动作和他爸爸一模一样。爸爸在训斥孩子,要孩子把脚放下去的时候,却没有发现自己的脚正踩在凳子上。家长的很多行为,有时直接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家长自己却不知。身正示范,在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又何尝不是呢?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为孩子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