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观点:
首先谈谈关于格拉德威尔《异类》这本书中的几个观点。格拉德威尔主要谈到了智商、10000 小时、运气和家庭环境。这些条件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没有一个是充分的,甚至加到一起也不充分。
虽然我们不能保证谁一定成功,但是,总有好的方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世界上没有绝对对和错的方法,但是有好坏之分。因此我就以我的经验,谈谈什么是好的方法,和一般人对 10000 小时理解的误区。
10000 小时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甚至对做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必要的。没有这个保障,一切免谈。亚马逊在硅谷的负责人和我谈起 10000 小时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任何好的产品都需要花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打磨,花的功夫不够,得到的就是粗制滥造的水货。
但若是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在一个领域做够 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四个误区,他们把 10000 小时的精进过程想歪了。
误区一:简单的工作重复 10000 小时。有些人的 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上封信中我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这种人。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这一类人和前面讲得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他们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虚心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岂不知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 10000 小时,但是不见效果。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我们很多人做事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来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一个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越往后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也有一类,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夏克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自己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它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同行交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我们知道今天几乎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一定比 50 年前所谓的名医高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个中医敢讲自己比 500 年前的名医水平高。这就是因为前者有积累效应,而后者没有。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自己观点:“”简单重复,不断失败,越做越窄,不懂积累“”,实际上这四项问题,是每个人在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事情上想要成功都要逾越的障碍。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定个目标,把这件事情一定做好。围绕这个目标,首先要思考怎么才能做到,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成功的人的经验是什么,如何避免自己重复走那些失败的道路。谋定后动,在此基础上的10000小时实践就是把正确做事情的步骤变得固话,变成自己的本能行为,每次的行为始终是一致的。
对于我自己,就是先把投资这件事情做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