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疯狂的教育》
作者:丰心
作为一个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和一个现在实施教育的老师谈论教育这个话题,应该是有一点点话语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变迁,对于教育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我们的教育是一个疯狂的教育!
教育的疯狂首先表现在对高考的关注度上。每年六月7、8、9三天达到疯狂的顶点。全社会的热度都涌向高考:送考当天学校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大巴车排成长龙,警车开道,浩浩荡荡;学生一水的勾勾套装,红色洋溢,手持向日葵,意喻一举夺魁;妈妈们高开叉旗袍,意喻旗开得胜……高考开始,考点周边家长自发封路、工程施工停工、接待宾馆卫生防疫、食品监督部门督察……全社会都为高考让步。连朋友圈都充斥着真真假假的消息:某学生掉了准考证、某教师丢了监考证、某路口堵车交警叔叔专车送考……高考试题公布,又会带来一波话题:某一课程太难了、某省作文题新颖、某专家下水作文。待到高考发榜,人们的眼球被高考状元吸引,各学校统计好高考成绩,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趁机宣传一波。能引发全社会,长时间,高强度关注的事件估计也就是高考了,如此疯狂!
教育的疯狂其次表现在教育机构鹊起。现在走在街头见得最多的广告恐怕就是教育机构了,从幼托到高中、从文体类到基础教育类、从考研到公考、从托福考试到职业培训,从线下到线上,囊括了终身学习的全阶段。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进名校,主动的报班培训。尤其是幼小阶段的孩子,不报上5、6个培训班就感觉输在了起跑线上。家长孩子双休日忙到没空回家吃饭,奔走在各个培训班之间。由于“剧场效应”,更多的家长孩子被动加入培训班的行列。本想着自己孩子能先走一步,赢在起点,结果孩子疲惫不堪,家长精力金钱都频现预警,而教育机构成了唯一的赢家,赚的盆满钵满,君不见多少教育机构赴美上市?如此疯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疯狂是必然的。为了提高升学率,手段是多样的。在教学时间上极限向两端延伸,早读前安排早早读、晚读前安排早晚读、中午安排学科活动;在教学课程上只安排考试相关科目,阅读课排给语文学科、艺术欣赏排给英语学科、劳技课安排给数学学科、活动课安排给其他选修学科,方便各科“灵活教学”,既保证了省里课程设置,又保证了各学科充分的教学时间;双休和节假日开放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向学校书面申请,真正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疯狂!
教育的疯狂很大程度上来自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这种期待实际上是根植于血脉的。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富贵应向书中求;另有“满朝朱紫贵,皆是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说法,权贵也从书中来;到了现代也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轰轰烈烈的扫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因此读书的重要性可以讲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一直记得妈妈小时候教育我的一句话:都说富不过三代,但还有句话叫富家穷不尽!究其原因就是富人家子弟能读书,比普通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从困苦中崛起。到了当下,造就了互联网暴富的一批人也正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因此老百姓最朴实的教育观就是能让孩子上学,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条件改善了,就不满足于孩子能上学了,而是要上好的学校,所以学区房应运而生,教育机构火爆发展。据说一些大牌的教育机构甚至需要学生通过选拔考试才能进入,竞争从进入名校拓展到进入知名教育机构!
事实上,作为一个家长,我也同样疯狂,在这儿说着一套,孩子面前可能又是另外一套,真正能淡定于孩子教育的有几人呢?即使自认为看透了这“疯狂”,又能改变得了这“疯狂”吗?毕竟还在这里陪着一个给孩子高考倒计时三百天的焦虑母亲聊着“疯狂的教育”呢,且让这教育再疯狂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