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田教育学"今日看点教育
【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1)

【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1)

作者: 田园泥土香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03-07 22:22 被阅读501次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如今,近乎疯狂的考试教育,让学校沦为残酷的竞赛场,不但制造了祸国殃民般的“教育恐慌”,而且还促家长们对“名校”的疯狂“追捧”:孩子!不是“名校”咱不“上”;孩子!不是“名师”咱不“学”。

    君不见:我们的许多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家长买花万元买了一张假领导“批条”;为了让孩子能够顺利“择校”,考20张证书其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了让孩子能够“择校”,小学校长被逼哭。

    君不见:我们的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不惜重金“择校”、“择班”、“择师”,还有“不能为外人道”的“走后门、托关系、花钞票”,再加上牺牲孩子的生命“考证”等来让我们的学生“择校”、“择师”,“择”来“择”去,“择”得我们的学生成为厌学式的“差生”,我们却来个一退了之,不在“开发”。

    君不见:我们的许多学校为了孩子所谓的“因材施教”、“分类辅导”,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变相编排“快班”、“慢班”,“好班”、“差班”,“重点班”、“普通班”,或搞学科类特色班,成了公开的秘密。

    君不见:我们的许多学校为了孩子所谓的“一本线”、“升学率”,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补课”,不顾一切的摸底、考试,“补”呀、“补”呀,直“补”得让学生撕书、烧书;直“补”得让学生离家出走;直“考”得让学生命丧黄泉……

    君不见:从小学到高三,读书12年,周考、月考、期末考、高考,我们的学生考试超过1000多次。(2013年1月17日 “浙江在线·教育新闻网”报道“周考、月考、期末考、高考……从小学到高三,考试超过1000多次。”)

    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考试中燃烧着学生的青春与生命!!

    小考、中考、高考,各种等级的考试,检验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就是升学率,高升学率是每个学校的必然追求,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生源及教职工的经济收入,学校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走入了“增加学习量──考出高分数──升入好学校”的“教育产业化”怪圈。

    每年的各地高考前,我们的学生以撕书发泄的报道也时常出现在互联网上:女生成就“天女散花”,男生造就“六月暴雪”,还一边念念有词“再见了,高三”,场面蔚为壮观……

    所以,自从“教育产业化”后,我们的学校就像工厂一样,整个学校的教育开始被什么“及格率、合格率、优秀率、达标率、上线率”等各项考核所左右。

    我们的学校考试喜欢用一把尺子(分数)来检验产品(学生)的质量。

    这一检验不要紧,有5000多万产品(“差生”)不合格,怎么办?

    学校怕什么?!

    很好办,我们还有“一补、二转、三退”等多条教育生产线!

    我们知道,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虽然,教育改革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很困难的,可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会感觉到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

    本来教育的改革应该越改越好才对,为什么改来改去,越改越糟糕呢?学生负担越减越重呢?

    改来改去,学生越来越“厌学、逃学、弃学”。

    改来改去,学生越来越“喜欢玩游戏”。

    改来改去,“差生”越来越多。

    改来改去,“问题学生”越来越。

    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根源是教育改革的方向错了?

    还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没有找到?

    是的,一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方向错了;另一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没有找到;再一方面,就是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教育有病,中国教育有错。

    众所周知,一个集中了13亿人口精英的北大清华,为何排名不如港大?

    要知道,香港人口基数不过区区700万,700万人口什么概念?

    700万人口,相当于中国苏州的流动人数,700万相当于河南省的洛阳总人口,这不能说不是中国教育的耻辱;不过,我没有资格谈“教育改革的方向”等问题,主要谈“中国教育有错,到底错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现象、表象与真相”。

    我在这10多年来,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的教育,为此却人为地制造出数千年来没有的数以百年人间悲剧——

    是我们的教育中的考试中的排名次,让我们的学生、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失去自我!

    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

    事实上,应试教育就是“要我考”的教育,应试教育绑架了我们的“学校、家长、学生”。

    正如,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如今的应试绑架了教育,绑架了学校,绑架了学生,也绑架了家长。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衍生物,他们掩盖了的原本应该属于孩子的空间。因此,课业减负势在必行。刘希平痛心疾首地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已严重妨碍了教育的发展。刘希平说,他经常收到学生匿名寄来的“血泪控诉”。

    谁曾料到,一张小学生的课程表背后会大有文章?某些学校一些课表被课程以及各种辅导班排满,孩子们每天要面对10小时,甚至是12小时的学习。更可笑的是,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准备了两张不同的课表:课程丰富有趣,学生能够早早下课的那张用来应付领导,而排满了课的那张,才是真正给孩子们的。(浙江教育厅长痛批: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 人民网教育频道2010年8月27日)

    “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准备两张不同的课表”,不是一个学校,这样的学校很多,多得很!!

    这是教育吗?

    这是什么样的教育?

    这是弄虚作假的教育!!

    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中国学校教育之路,在反思?

    为什么说中国学校教育之路在反思?

    中国学校教育之路,如何反思?

    中国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出在哪!

    众人皆知,一个民族如果如不知道反思的,那么这个民族就不算是一个睿智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睿智的民族,是一个知道反思的民族。

    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错在哪里?

    教育缺乏创造力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真的已经到了非常迫切解决的地步了,需要我们反思是时候了!

    那么,中国学校教育之路如何反思?

    据媒体报道,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在白宫的最后一场正式演说:“如果我们总把镁光灯聚焦于职业运动员、唱片歌手、好莱坞明星,如果我们只为这些成功欢呼雀跃,那我们凭什么认为孩子们会把大学当作首要选择呢?”(2017年1月6日 米歇尔最后一次白宫演讲:希望我曾让你们骄傲)

    米歇尔,这句话的意思是,镁光灯更应该聚焦于我们是教育,我们的天之骄子;同时,米歇尔呼吁年轻美国人不要畏惧未来,而要为未来奋战;鼓励年轻人不用惧怕未来,应专注坚定、充满希望、努力学习,用所学到的知识贡献国家。

    最近,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声音,所谓“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发表了一篇《科学家地位不如戏子》的文章,炮轰娱乐圈。

    事实上,把演员与演艺界的人士称为“戏子”,是旧社会的提法,是极不尊重的,“演员,古代叫戏子。是专门供达官贵人娱乐消遣之用,地位低下,处于九流中的‘下九流’,有句俗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就像以前将知识分子叫做“臭老九”,把读书人叫做“穷书生”。

    同时,科学家从事的工作与演员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他们的收入根本没有可比性;毕竟,职业运动员,歌手,明星,只是少数人才能做的。

    且看它山之石的反思教育——

    第一节 日本的教育是如何反思?

    有人说:日本人很可怕!日本孩子的独立性,在世界各国教育当中都是很出名的!日本家长会让孩子独立上学,即使是上幼儿园,这点基本上在日本社会都有这种共识!在教育孩子方法上,他们确实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中国的富二代上学放学大多肯定得豪车接送,就连普通有车家庭,一般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上学是怎样的?或许各位家长会有所收获!

    我们先看昔日日本的教育是如何反思?

    虽说现在日本正在吞食我们的钓鱼岛,但它是反思方法值得借鉴,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政复古”诏书,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始。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教育和中国的大同小异。因为都是封建国家,而日本广受中国的影响。所以明治维新前的教育和中国的差不了多少。

    日本明治维新后,全面革新教育。

    实际上,这是一个侵略他人的错误目标,但后来却为此日本付岀惨重的代价。当时小日本社会流行语: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必期邑无不学之徒,家无不学之人;多一个合格母亲,就少一个社会败类;富有与贫富之差,取决于是否有学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公元1904年,日本战胜俄国后,首相伊藤博文说:“这次战胜俄国应归功于小学老师”。

    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教育目标:发扬武士精神,侵略他国政策。这不?当时日本的小学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拿出苹果问学生,小朋友喜欢吃苹果吗?小孩子回答:喜欢!你知道这苹果哪里有吗?不知道?这苹果严产地在“支那”(这是对中国的侮辱)。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缺乏资源,为了生存,必须向外发展,最理想的地方那就是中国。

    于是乎,日本在1931年蓄意挑起9.18事变,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宣战,进一步开始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胜利了。

    但日本在美国的核子伞保护下,全力发展经济,成为经济强国,这些与日本国高层在1945年二战结束,才对自己的教育目标作岀深刻的反省有关!!

    看日本国高层深刻的反省?一心一意抓教育?

    1.日本国高层深刻的反省:如何一心一意抓教育?

    二战后,在废墟中重建的日本,也没有减少对教育的投入。

    据报道,1995年,98%的日本国民上过学,正是这支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大军成为日本经济复兴和腾飞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日本国高层才对自己的教育目标作岀深刻的反省:将“训练团队、培育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更新,一心一意抓教育,后来则又成为技术大国,总的来说日本教育也是有收获的。1945年文部大臣就声明:新教育应当始终以个性的完成为目标,因此,必须尊重自由,打破划一的教育方法,教育机构和教师自由地开动脑筋创新路子。小日本在个性教育与培养主要表现为:制度与法律并重;课改和教改相印;个性与共性相融;改革与实践同步。

    除了收获,对于日本的教育,我们更多的反思在哪里?

    在日本有两位重量级的教师:一位名字我给忘记了,是在明治维新之前,这位老师在山边盖一间草房,单独教育40多位学生,后来他的学生全都是明治维新时的政府要员。

    还有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吉川,他有三个学生获诺贝尔奖。

    再看看日本,它有一个政策,校长和教师不能在一个学校任教五年,这非常有利于把教师资源、好的教师资源影响扩散,带动整个教育发展的均衡。

    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日本孩子,从小如何养成自主自律的习惯?

    2.日本孩子:从小如何养成自主自律的习惯?

    我在2012年第9期《人民教育》中《日本家庭学科课程的启示》一文,介绍了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重视家庭学科课程教学的情况,作者是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教授,读后很受启发。

    孙晓梅教授写到“在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许多内容与家庭生活的养成教育有关,刚入学的儿童要了解学校,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成自主自律的习惯,积累家庭经验。如日本有些公立小学校的口号是:礼貌(打招呼)、扫除(卫生)、自学和立志。说到扫除,我的孩子刚进日本小学时,老师就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块抹布。每天孩子都要拿着抹布,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大扫除。日本公立学校没有勤杂人员,所有的校园卫生都是师生一起打扫,无形中养成学生爱劳动的习惯。一天我去儿子的学校,正巧看到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打扫教室,校园里校长在整理花草,教务长打扫校门外的卫生,全校师生人人参与扫除活动。难怪在日本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处处干净整洁,没有卫生的死角,就连来我家做客的日本朋友临走时还要把椅子摆好,帮助收拾水杯呢。”(日本家庭学科课程的启示 《人民教育》2012年第9期 作者 孙晓梅)

    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学生,受到太多的“爱”,在学校让学生扫扫地,居然也成了学校的罪过了。学生在家不用干家务,在学校不用打扫自己的环境卫生,出了社会,能干什么?劳动可耻,好逸恶劳光荣,这是什么事了?

    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是帮助孩子“健康快乐、阳光向上”成长的基石!

    一个人要想顺利和成功地做任何事情,几乎都离不开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人们学习、生活、做事、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其中的“自”和“律”都很重要。

    过去,中国家长们很重视“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严要求。现在的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一味地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会长好。

    这两个极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强调“律”,就很容易让孩子不快乐、有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大人主动、孩子被动,孩子是在大人的监控和管制下去行动,实际上恰恰失去了锻炼自我约束能力的机会。一旦离开了大人的监管,有的孩子由于惯性、由于听话,能继续表现好;有的孩子由于被压制太久或有逆反心里,就需要更多的放松来平衡一下。因此很多时候,这样的管教可能只培养了孩子的忍耐力、专注力和韧性,并没有培养真正的自律能力。

    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而且,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日本一位诺奖得主的深刻反思:东亚教育是在浪费时间,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作者:中村修二,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3.从日元人物头像,看日本的“志气教育与忏悔教育”

    众所周知,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世界上各个国家通用的纸币上,大都印有人物头像,且几乎都是政治家唱独台戏。

    比如:美国美元,是开国之父华盛顿与富兰克林等;英国英镑,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元帅威灵顿;新加坡元,是第一任总统尤索夫;印度卢比,是甘地;越南盾,是胡志明;泰国泰铢,是国王;朝鲜元纸币上,正面都是伟大的领袖金金日成的头像。

    如今,在日本市面上流行的2004版日元,没有一个的政治家。

    那么,现在的日元上,都印了哪些人的头像?

    答案,是印了“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与作家”等的头像。

    100美元头像是著名科学家、金融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不是总统,但因为他在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有许多重要贡献,作为100美元头像实至名归(总所周知的一个,他是美国的创建人之一,参与了起草《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1万日元,印的人物肖像是“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的作者,被看作日本近代的启蒙者。!

    5千日元是“樋口一叶”(此前1984版是是《武士道》作者、农政学家、外交家的新渡户稻造)!

    1千日元是“野口英世”(此前的1984版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

    在日本,他们地位崇高,远超一般的政治人物。

    (1)福泽谕吉: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穷孩子

    福泽谕吉,1万日元,日本现在最大的钱币,印的人物肖像是“福泽谕吉”,可是,他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穷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成为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日本人认为,福泽谕吉是日本强大的最重要的人物,所以,放在了最大的钱币1万日元大钞上。

    福泽谕吉,出身于日本九州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他的父母一共生了两男三女,谕吉是最后一个儿子,幼小时候的谕吉,饱受身份差别的屈辱,备尝家计贫困的痛苦。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穷孩子,据【百度百科】介绍“谕吉年少时居家,常制作手工艺品,换得糊口之资,贴补家用,无暇读书识字。一直到了十四五岁,才开始学习汉书(中文书籍)。

    从此以后,才华渐露,进步神速。”

    福泽谕吉是一个典型的穷兵黩武主义者,“脱亚入欧”,也是日本近代第一位军国主义理论家。

    剖视谕吉的一生,他真不愧为一位典型的学者,终生不失教育家的本色。

    有意思的是,福泽谕吉还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中国,认为中国只有打倒满清政府才有希望。那么,一旦推翻满清政府,中国是否能够像明治维新那么成功呢?福泽谕吉的回答是,“谁也不能保证。不过,为了国家的独立自主,无论如何一定要打倒满清政府。”(部分内容 来源于 福泽谕吉  百度百科)

    这真是一个具有历史穿透力的问题。这难道不是中国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吗?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福泽谕吉说得好,“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事实上,教育就是习惯。

    有了好的习惯,输在起跑线上的穷孩子,也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成功者。

    日元纸币,还有一个含讽刺的意味与教育意义,一个印在钞票上的女人,终其短暂一生,都在为缺乏钞票而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

    下面,我们接着看5000日元面额纸币正面用的人物头像,其教育意义何在?

    (2)樋口一叶:为了借钱,抛弃女人的矜持,周旋在不同身份的男人之间

    樋口一叶:一个11岁时被迫退学,靠洗衣、缝补等诸多杂工维持生计。

    纵观世界各国,能印在钞票上的女人并不多。

    可是,我们是否知道,一个11岁时被迫退学,靠洗衣、缝补等诸多杂工维持生计,一生只有短短24岁的女孩子,头像竟然出现在钞票上。

    讽刺地是,这个印在钞票上的女人,终其短暂一生,都在为缺乏钞票而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

    要知道,日元纸币最高面额是一万元,我们所熟悉的,写了《我是猫》的著名作家夏目漱石,也仅只被印在1000元的旧版日元上,新版中更是被替换掉。

    2004年11月,日本起用新版纸币,其中5000日元面额纸币正面用的便是樋口一叶的肖像,这是女性形象首次出现在日元正面。一方面这是对她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对于穷苦一生的樋口一叶来说,这也不能不算是一种讽刺吧。

    为什么?

    因为,樋口一叶为了糊口,她抛弃一切女人应有的矜持;为了借钱,她周旋在不同身份的男人之间,为其故友不齿,现在,樋口一叶的头像出现在5000日元面额纸币正面。

    在樋口一叶一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年谱中,我们看到如下记述:

    1872年生于东京,父亲在市政府工作,小时生活还可以。

    5岁入学,11岁小学毕业后退学。1886年14岁时,作为中岛歌子的和歌私塾的一名弟子,学习和歌、书道以及古典文学。15岁时大哥去世,17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她开始独立支撑家庭,先后做过洗衣、缝补等诸多杂工。

    樋口一叶做了洗衣工以后,按道理说应该离文学很远了,但此时一叶的同窗女友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并因此获得相当丰厚的收入,于是一叶受到启发,决定以笔养家。

    可以说,她走上文学道路,是迫于生计,是受女友发表文章后获得丰厚稿费的启发。

    18岁时她想成为小说家,后经人介绍,成为《朝日新闻》报记者。

    19岁,她经人介绍成为《朝日新闻》记者,并跟随作家半井桃水,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以模仿作家幸田露伴风格小说的处女座《埋木》开始涉足文坛,不过自己的风格尚未形成。

    21岁时她开了一家杂货店,又由于经营不善而关张。

    1894年12月至1896年1月,她的创作生涯达到巅峰,被称为“一叶的奇迹十四月”。代表作《大年夜》、《浊流》、《青梅竹马》、《岔路》、《十三夜》都出自这一时期。

    但她仅写了一年多小说,就于1896年11月23日,贫病交加,心力交瘁的她,死于结核,年仅24岁。

    樋口一叶的一生就是这样短暂而紧凑,但似乎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幼年的无忧、少年的艰辛以及青年的决断,她将各种经历都尝尽了、看透了,并从中提炼出最深刻的人生感悟,或许,这就是天才区别于常人的地方。

    樋口一叶,在14个月的厚积薄发,她不是温室的花朵,而是路边的杂草,她要一边做杂工,一边抗拒男性的垂涎和物质诱惑,坚持写作,其中饱含着她多少心血,抒发着她多少愤懑,让她昙花一现般的人生散发出璀璨的光辉,不愧其“明治紫式部”的称谓。

    樋口一叶在24年短暂的生涯中,一边与贫困进行斗争,一边从事写作。除了小说以外,还留下许多散文和4000首诗歌,以及自15岁开始精心写下的日记四十多卷。樋口一叶并不是天才,但是她和她的文学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真正的奇迹。

    她没有长篇巨著,所留下的小说最长不过数万字,还有许多散文,4000多首诗歌,以及日记四十多卷。

    她不是天才,她在困境中坚持写作,敏感地体验生活,并不断转化为文学作品,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

    一叶不同于明治“闺秀文学时代”的女作家们,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生活贫困,连职业也没有,即使在文坛成名后也未能摆脱贫困。这一切使她善于用冷静的目光正视自我,正视现实。通过观察社会和自己的人生,她终于发现,不论你的地位和处境如何,只要你是女人,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某钟束缚而不能自拔。

    5000日元面额纸币正面用之所以选中樋口一叶的肖像,是因为“她是明治维新时代妇女社会角色转变的先驱”。(部分内容 来源于 樋口一叶 百度百科)

    同时,还让像现在樋口一叶这样未能摆脱贫困,这种努力奋斗的人看到了希望——“说不定,一不留神,自己的头像在若干年后,也能成为钱币的头像。”

    不过,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年轻樋口一叶非常富有,那么,今天5000日元面额纸币正面用的完全不是她的头像。

    为什么?

    原因是,没有“贫穷”的经历,她不可能写出《大年夜》、《浊流》、《青梅竹马》、《岔路》、《十三夜》这些“伟大”的作品。

    现在,我们每天花的100元钱上面,都是毛泽东的头像,其中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五套人民币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6种面额,也都是毛泽东的头像,这是毛泽东没有想到的,可是,谁知道,毛泽东,在没有钱的时候,在艰难度日的时候,给我们一样,也要给人家打工挣钱

    教育是什么?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都人看到希望!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痛改前非的‘浪子’”,他的头像是如何成为钱币的头像?

    (3)野口英世:一个痛改前非的“浪子”

    野口英世,日本科学之父,日本细菌学家、生物学家,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主要作品有《蛇毒》、《梅毒的实验诊断》等。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感染上病毒而去世。在他的墓碑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在日本如果问起最有名的未获诺贝尔奖科学家是谁的话,大概大家都会回答是野口英世,因为他事迹已经登上日本的教科书,头像也被印上一千元日元纸币上,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野口英世1876年出生在一个贫困农家。4岁时不慎被热锅中的沸水严重烫伤,造成左手残疾。上学后,成为同学嘲笑、戏弄的对象,但他在母亲的悉心照料、耐心引导下,勤奋好学,成为年级第一名。野口英世的父亲佐代助到处酗酒、赌博,到处赊账,所欠的债务越来越多,家里只有靠母亲和姐姐的辛勤劳作勉强维持生计。从上小学开始,野口英世接受了很多学友以及他们父母的多方援助。在他20岁的时候顺利考上医生,成为日本史上最年轻的医生。(部分内容  来源于 野口英世物语)

    为什么说“野口英世:一个痛改前非的‘浪子’”?

    野口英世的时代是上个世纪初,当时物价水准与今天相比相差很多,记得当时的赴日留学生的开销是每月白银30两的话,相当于80-100日元,而当时的1日元相当于现在的2万日元,所以说官费赴日留学生的生活都是衣食无忧。

    野口为了考取医生的执照,就向老师与同学界生活费40日元,相当于80-95万日元,有了这笔钱,按照现在的生活水准,应该在东京半年的生活是有着落的。但是拿到这么一笔巨款的野口并不是到东京安安分分地等待考试,而是每天去吉原的游廊吃喝玩乐,这样这笔巨款没过3个月就全部花完,连房租的钱也没有剩下。当时已经不是要考医生执照的问题,而是要不要滚回老家去的问题,最终野口想出了歪点子,从朋友那里东拼西凑终于渡过了难关。

    但是野口教授(成为医生以后的尊称)并没有吸取教训,在考取医生执照以后去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工作时,也是一直向同事借钱去风俗场所花天酒地,有的时候同事不肯借钱给他时,他甚至偷偷地把研究所珍藏的藏书偷出去变卖,目的还是去夜店游玩,当然这种事情是纸包不住火,很快他就被研究所开除了。在野口24岁时,他与一位漂亮的女学生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他就向女生以及父母保证结婚,这样女方父母就给他300日元(约合600万日元),本来这笔钱是准备两个人去美国时使用,可拿到钱以后,野口的玩兴又上来,把这笔钱又去豪游,一眨眼全部花完,而去美国的旅费又是向朋友们借才得以成行,而且又从朋友那里借了钱,还给女生父母终于把事情完全解决。

    事情不仅仅在这里就结束,野口在高中毕业遇见了小他7岁的女生山口,一眼钟情,于是他就向山口发起了恋爱攻势,不断地写情书给山口,还在她上下学的路上等山口等等,万不得已山口只得求助教会好友规劝野口不要作出过激行为。

    看过这篇文章,大概大家会说野口从神回到了人,跟我们的生活更接近。但是我们在讲他个人私生活的同时不能否认他在医学研究上做出的贡献,而且野口有许多奇思妙想,虽然他在日本科学界是不被重视,遭到歧视,所以他不得不走出日本去到海外寻求新的天地,直到他客死异国他乡。就算他多次被评选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是日本医学界对他是非常的冷淡,在他死后数十年以后,浪费家,乱花钱,日本最被讨厌人的帽子还扣在他头上,这也是对日本科学界的一种最大的讽刺。(部分内容 来源于 日本现代科学之父野口英世的放浪人生 桥本隆则)

    事实上,野口英世先生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由于传染上病毒,于1928年5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

    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野口英世先生在日本受到了极高的尊重,许多日本人,特别是青少年,纷纷从日本各地赶来参观英世先生纪念馆,将其作为学习的楷模。

    从上面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野口英世“向同事借钱去风俗场所花天酒地,有的时候同事不肯借钱给他时,他甚至偷偷地把研究所珍藏的藏书偷出去变卖”这种放荡的人生,是受父亲的教育影响。

    同时,还可以看出:野口英世的“勤奋好学、奋发向上”是受母亲的教育影响。

    4.日元:采用清一色学者肖像,能鼓舞国民士气吗?

    据报道,1984年以后,日本政府决定改革日元,全部采用清一色的学者肖像,以此来鼓舞国民士气。福泽谕吉、樋口一叶、野口英世、新渡户稻造、夏目漱石……这些全部是在教育、科学、文化界为日本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将军,也没有一个是天皇。从日本的钱币上,我们也许就能发现日本为什么会强大,成为世界上科学文化大国。

    “钞以载道”,货币肖像人物其实是国家在宣传某种特定的主题,崇拜政治家,崇拜科学、文艺或其他方面。国家通过钱币,这个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的媒介,来宣扬某种核心价值观。

    2004年版日元人物选用时,日本财务省有关负责人就表示:“我们从来都是以政治家为中心的,在货币上更是如此,但如果从更广泛的领域去考虑,科学、文学、男女平等对我们同样重要。”日元上的人物,在无形中告诉日本民众,特别是日本的青少年,应以福泽渝吉、樋口一叶、野口英世这样的学者为骄傲,他们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是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怀念的人。

    一位日本人曾说,把这些人物印在纸币上,就意味着日本人可以天天和这些先贤人物在一起,长此以往,这些国家英雄就会深入人心,成为日本人民思维的一部分,这样还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其实,日本强大的秘密都印在了“日元”上。只要我们留心看看“日元”上都印了哪些人物,不难发现日本强大的秘密。

    一位日本人曾说,把这些人物印在纸币上,就意味着日本人可以天天和这些先贤人物在一起,长此以往,这些国家英雄就会深入人心,成为日本人民思维的一部分。

    日元是一把钥匙,解开我们心中的疑问。

    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内,日本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在科研能力、工业基础和制造业技术等领域位居世界前茅?小小的日元,给了我们答案:科教兴国。

    据日本文部省1962年发布的报告书称,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将学者的肖像印在日元上,正体现了日本对教育和科学的极端重视。

    日元是一扇窗户,看到日本对教育的重视。日本历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

    教育落后,我们拿什么和日本比?什么样的国家才叫强大,小小日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部分 内容 来源于 世界华人周刊)

    “钞以载道”。

    “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今天,我们从日元人物头像,看日本的“志气教育与忏悔教育”,是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所以,日元,采用清一色学者肖像,是能鼓舞国民士气的。

    正如,我们前面写的那样,日元采用清一色学者肖像,对于像现在樋口一叶这样未能摆脱贫困,这种努力奋斗的人看到了希望——“说不定,一不留神,自己的头像在若干年后,也能成为钱币的头像。”

    不过,我们也不能以钱币头像,看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有的钱币头像从防伪的角度考虑的,像中国第人民币为啥只印毛主席头像,完全是出于防伪考虑的,事实上,毛泽东是不赞成他的头像成为钱币的;同时,在货币上印刷国家元首的头像,可谓是国际惯例。

    实际上,教育与学校教育成功之路在如何反省?

    下面,德国的教育是如何反省?

    第二节 德国的教育是如何反省?

    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1)

    【注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系列博文 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在 中国教育人博客 【新阅读征文】 栏目设置:观察主见 【田园泥土香教育】 于2012-09-18 08:58 首发 于 中国教育人博客 且 今天 修改于 简书 】

    附录

    《敢问中国学校教育路在何方?》

    目录

    第一章 教育:是“分数”教育?还是“生命”教育?

    第二章 教育:是“枝叶”教育?还是“根基”教育?

    第三章 教育:是“择校”教育?还是“择师”教育?

    第四章 教育:是“差生”教育?还是“差异”教育?

    第五章 教育:是“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

    第六章 教育:是“捕鱼”教育?还是“养鱼”教育?

    第七章 教育:是“教书”教育?还是“育人”教育?

    第八章 教育:是“补课”教育?还是“补心”教育?

    第九章 教育:是“复读学”教育,还是“下江河”教育?

    第十章  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之路如何反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教育的名义:镁光灯更应该聚焦于:我们的教育家、我们的校长与老师!如此,这个教育才能有希望!
      • 教育的名义:樋口一叶在没有“贫穷”的经历,她不可能写出《大年夜》、《浊流》、《青梅竹马》、《岔路》、《十三夜》这些“伟大”的作品。
        田园泥土香教育:@QQ家长 谢谢!
      • 教育的名义:日元采用清一色学者肖像,对于像现在樋口一叶这样未能摆脱贫困,正在努力奋斗的人,看到了希望——“说不定,一不留神,自己的头像在若干年后,也能成为钱币的头像。”

      本文标题:【原创】第十章 敢问中国教育与学校教育路在何方?(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jv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