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之父, 奥地利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 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知名于世. 与弗洛伊德(奥地利), 荣格(瑞士) . 并称20世纪3大心理学家. (阿德勒与荣格都是弗洛伊德的学生. 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产生矛盾.)阿德勒创立了儿童指导临床体系, 并强调女权主义的重要性, 并且终其一生致力于培训教师、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的工作.
自卑情结:
由自卑感或缺陷感造成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 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 即如何超越那些因自卑而出现的不好的心理反应.
有些人特别喜欢显摆/作秀, 其实有自卑情结, 越缺什么就越秀什么. 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 正因为有自卑感, 才会去超越. 超越的方法就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连结起来.
一, 自卑情结的来源
1.如何解读自己生命的意义?
人生难以摆脱的三大约束:
01. 与自然环境: 职场
02. 与同伴合作: 社会
03. 两性关系: 夫妻/性
2.易引发自卑的童年经验 儿童人格问题主要有三种:
01. 生理缺陷: 过度关注自我缺陷
02. 被宠溺: 把自己意愿当作金科玉律. 长大后戴上堂皇”良善”面具, 伺机左右他人, 而不是与人平等协作 .
03. 被忽略: 长大后也容易忽略他人. 无从得知爱与合作为何物, 高估困难程度, 同时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帮助与善意的能力.
3.家庭影响: 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在生命之初便体会到信任”他人”的价值.
01. 母亲, 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 母亲如何与他相处, 让他们感受到爱与信任.
02. 父亲: 母亲的需要在得到信任后, 需要将孩子的兴趣扩展到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人身上. 父亲需要做的是: 成为母亲的好伴侣, 孩子的好玩伴, 社会的好成员. 良好的方法对待三个问题: 职业, 工作和性.
03. 父母关系: 孩子最初看到是他人合作是父母之间的合作. 如果父母关系好的, 孩子也会把这个模式引入到自己婚姻中去. 如果父母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非常成功, 也不应在家庭中过多渲染.
04. 家庭顺位. 夫妻关系第一, 亲子关系第二. 即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4.学校影响: 老师作用与母亲类似.
教育中要做的是尽量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和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破除生活中给自己能力的限制. 对于遭遇生理缺陷的孩子, 告诉他们智力与性格不会因此存在缺陷.
5.自卑感与优越感. 孩子在上述困境中容易引导自己错误解读经历的意义, 从而产生自己不好/不行/不被需要/不被爱的认知. 由此迫使他们采取某些行动.
过度的自负就是自卑, 特别时对那些没有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做出任何业绩者.
伴随自卑出现的, 是为了”解决”自卑和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 它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却令人说着早被看穿的谎言, 徒增尴尬.
自卑本是促使人类进步的动力, 因为自卑会催生人类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
而让我们得不到发展, 甚至更深地受困于自卑的, 是我们对优越的解读出现了偏差. 这让我们无法直面真实的生活问题, 转而忙于与虚幻的影子战斗, 并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力量, 从面获得微弱飘摇的些许自我安慰.
6.推断自卑情结来源的两种途径:
早期记忆; 梦境(作者认为梦境是对生活的强化)
二, 自卑情结出现的情境
1.青春时期.
2.犯罪 缘于不能掌控自己的表现.(逃避无法解决的问题, 企图通过捷径克服眼前困难, 追求虚构的个人优越目标, 认为自己是英雄.) 要改造他们, 只需向他们证明, 他们仍具备合作的能力, 并向他指出在解读生命意义时所犯的错误.
3.工作: 对人生意义的解读和分配出现问题导致职业和夫妻关系方面的问题.
4.个体和社会: 最古老的人类追求就是与人结伴.
5.爱情和婚姻 很多爱情有婚姻问题, 缘于我们每次面对生活中的危机都会采用过往的经验, 我们的反应始终遵照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孩子对婚姻的早期印象来自父母, 决定一个人的不是他/她所处的环境, 而是他/她对自身环境的解读. 孩子从小感知能力特别强, 但解读能力弱.
三, 超越自卑的原则.
1.寻找真正的生命意义: 真正的生命意义绝不是完全个人化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意义”都有一个共同标志, 那就是它们都具有普遍意义-- 能够为众人所分享, 为他人所接受, 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社会/他人的贡献之上, 所做一切对他人有益, 怎么能再自卑下去?
2.学会合作:
面对人生的三大任务: 职业, 社会 和性, 我们都需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 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
从过往经历重新提取经验和解读, 适度改变现有处事模式, 学会恰当与人合作, 走出自卑, 实现更美好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