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02回溯:让你自卑的根源是什么

【心理学】02回溯:让你自卑的根源是什么

作者: 万里少年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00:55 被阅读70次

    为什么一开始我们要从情绪开始解析?有下面三个原因:

    第一点:情绪的了解是对自己内心的扩展。

    情绪的标识是心里咨询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察觉自己的情绪来拓展分析自己,这是个人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大多数人小的时候不被家人接纳,这种情绪就被压抑下来了,只表现出家人允许的,有利的那个情绪,这样子就能让家人快乐,自己也跟着快乐。但是你压抑了自己,当时也不懂。

    有些女生用哭来表达情绪,比如哭的情绪,悲伤,愤怒是对别人的想改变,比如还有一些害怕,也许是怕失去关系的一些变化。把这些情绪都表达出来然后再分析会更了解自己,也会让自己更自由。

    比如一个疯狂点击鼠标的动作:我们感受到的是焦虑。那是不是有担心的情绪,这些开始拓展。

    第二点:情绪的了解是为了识别扭曲的情绪。

    比如一个咨询中:一个女生笑着给大家说:“我的男朋友不要我了,和我分手了”。老师问:明明这是一个悲伤的情绪,你为为什么笑呢?问完,那个女生马上不笑了,脸上出现了悲伤的感觉。

    我们很多时候会微笑掩饰自己的情绪,我们识别情绪以后,了解掩饰的情绪下面的真实的情绪是怎么样的。这也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防线。

    第三点:我们自己的所有情绪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外界

    比如:

    我很生气。 

    你让我很生气。两种含义。

    我很生气.

    我是很生气,我想发火,我是有自主权的,我可以选择发火和不发火。

    你让我生气了。

    我是没有自主权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朝外面的。

    这样子的区分,所有的情绪都可以这样区分,这样你就有一个更多的灵活度和主动权。

    来自谷歌

    02回溯:让你自卑的根源是什么

    若你轻柔,温和地触摸我;

    若你看着我,对我微笑;

    若你在说话前先听我说话;

    那你你会长大,会成长,真正长大;

    ——9岁 布拉雷德

    孩子是被倾听的,还是被爱抚,孩子是被欣赏的状态。当我感受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爱的弥漫的。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健康,快的成长。

    但是绝大多数人是这样的:

    来自壹心理公开课

    我们考试成绩好了家里人也会说怎么不是更好,上课捣乱被家里人说。有些孩子家长严厉的还要打孩子,这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我是永远满足不了家长的要求的。他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拖延,他想要做事情不知道怎么达成目标,能达成目标总要找轻松的捷径要做。

    内心就是缺乏一种很清晰的坚强的状态,这就是过于严厉的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还有一些严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不允许孩子犯一丝的错误。要变的很完美。完成任务的时候就没事,但是一旦没达到,那就会陷入到崩溃,无助,整个人没有价值感的事情。

    随着成长就会发现,自己只能在一方面做好很多当面做不好的时候也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这样的状态。

    还有父母很焦虑

    焦虑的父母就传递的信息是:孩子,这个要小心,那个要小心,社会上不安全,也会过度的干预孩子自然的决定,父母就会去探讨,好像这个地方还有一些可能的危险。父母就会做出一些干预,孩子就直接按照父母的来吧,反正自己也不傻。

    只要自己做,就会找出很多问题,还要挨骂,还不如听你们的。孩子就会产生很没有价值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就会隐藏很多自己的想法,我是很好的,我是自由的,我是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玩耍的状态。(很多没有创造力老板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员工很可能从小就是父母对自己太严格了,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所以就会产生负面的认知,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出来,比较严重一点的孩子。比如,女孩在家里是没有地位的。有些父母是不怎么管孩子的,孩子做的不管多好,家里都感受不到爱。

    案例:有时候企业老板骂员工没有责任心,可是你一天就知道怼员工,员工也很不开心,累死累活给你做还要被你骂,就形成了一个负的反馈,然后越做越差。他表现的好,老板你也不表扬,那索性随便搞了。然后员工每天感觉没价值就天天想着换工作,等员工换工作了,老板说那个人确实没责任心。

    来自谷歌

    比如爱情

    两个人在一起经常吵架,一个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另一个却是极度的渴求,最后导致是两个是僵局开始冷战。

    追溯到小时候,家里人不管,自己发展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各方面的能力很不错,长大了希望给父母金钱,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是对这个家人有帮助的,无限制的对他们好,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一点点父母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内心深处也会觉得,如果不这样,可能就什么都得不到。

    他们的婚姻可能会找一个不如自己的去结婚,只要她爱我就够了,只要他对我好就行,但是随着相处就往往发现,这个爱的,对自己好的人,好像并不令人满意,总会有一种渴求或者缺陷的感觉,那么就会去要,去抱怨,埋怨,关系就会一直进入恶性循环里。

    对方会觉得我一直无法满足你,我怎么做都不够,然后自己也是觉得缺乏的,自己变成一个饥渴的状态,由于是吵闹的状态,对方就开始回避,但是这一方就开始更加的饥渴。有人说是自己的问题,我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就不去表达。但就是因为不表达,然后出现了一些失眠,疼痛,这些就是隐藏的需求,包括那些情绪。

    愤怒的,悲伤的,以前在吵架的时候这种情绪不健康,但是可以代谢掉一部分的这种情绪,让自己努力的变好以后这些情绪也就没办法消化了。有一些人的抑郁也就因此而产生。

    两大理论回溯:让你自卑的根源是什么?

    关于自卑的追溯,心理学有很多理论可以去解释,今天主要讲的是科胡特的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来自谷歌

    科胡特的理论主要是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我们自卑很多时候是无法达到理想化的自我的状态。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就是解释自恋型人格障碍,就是解释理想化的自己,他会认为我们都会有自大的本能。

    每个人天生有自恋的本能,在1—2岁的时候达到顶峰。小孩子的全能感是很强的,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但随着成长,跌倒,受伤,挫折的经历在所难免(小孩子趴着掉到床下了,走着跌倒了,很疼。),原始的自大感,全能感,开始逐渐被现实社会校正。(原来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哭一下什么都有,开始感受到哭一下有时候不一定有。)

    开始感受到人是有边界的,他人的感受不一定和我是一样的。父母对婴儿自大的共性的呼应,以及环境中良性的挫败体验,能为他以后心理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过程的)

    问题出在哪里了?

    很多人的父母是不懂的,没有足够的回应我们,甚至相反,来挫败我们,羞辱我们,甚至是抛弃,否定我们的状态。那么我们一个刚刚好的良性的挫败就成了过分的挫败,这样的情况,越没有回应,挫败感就越强,孩子就会有全能自爱的感觉,什么都要靠自己。

    场景:你说他什么他都皮厚的要命,说啥都没有用的状态。

    有一些小孩经常被压制,就会有一种不敢表现,很压抑的一种状态,很多人都是这种状态。

    反观自己小时候,我觉得我学习成绩差了以后就被家长老师各种骂,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没带书,被老师赶出去,后来我就不去上课了,每节课都去上体育课,我在老师心中是那种脸皮很厚的人,不知道学习,也不懂感恩,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当然回家也是被父母骂,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从小学到高中连组长都没当过,算是很自卑吧。

    每天走在路上,自己也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仿佛额头上写着“不是好东西”几个字,索性自己努力也学不好,那我就不学了。每天就还过的挺开心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上课也睡觉,反正学不好。

    不好的习惯就是上班有时候困了就睡了,无所谓别人,这个也是上班被说过很多次,都没改善,到现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忽然发现自己改善很多了,每天吃的好睡的好,上班还挺开心的。至于心态,反正也就这样了,从小也被骂的都免疫了,只要活着有饭吃,有觉睡,睡醒了该做啥继续做啥,反正也是靠自己,从小到大都是。

    其实这就是小时候原生家庭的影响吧,父母老去贬低孩子有两个极端。一个就是隐藏自己,啥都不说了,压抑了自己很伤身子。另一个就是我非要和你对着干,你说我不听,偏要对着干,不过这种人容易被父母揍。也容易意气用事把人生的路给走毁了,反正都不太好。

    来自谷歌

    健康的状态是怎样的?

    健康的人是混合的,有部分的婴幼儿的自恋在我们的身上,同时我们可以逐步实现我们自己,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状态,我们可以根据客观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感觉就在那里。这种感觉下,我们是可以感觉到我们是被爱的,被满足的状态,这就是很有自尊,很自信的状态。

    自信不是说我比谁好,而是我就是很好。不管我是不是很完美的样子,我有不如你的地方,但是我始终是值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我在这个世界上有我的价值和意义。我能欣赏我的生活和意义,同时我也能欣赏你的生活和意义。

    我是知道我的不足的,我并不要求自己是一个很完美的状态才值得被爱的,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环境和一个朋友社交。

    科胡特说:环境是必须提供给人必须的经验,让一个成长补光是作为一个人,而且要感觉到是个孩子。

    所以说:自恋是我们终生性的需要,如果有人觉得自卑问自己是不是隐形的自恋,其实你就是很想要自己是自恋的。

    武志红老师说:性,攻击性,自恋。是人的三大本能。

    一个人的生命力越强,创造性越强,他对应的这三个能力也会很强,过度的压抑自己的人往往是看上去很猥琐的人,要学会释放。

    利亚大教堂

    我想起一个建筑师:尼迈耶,他是一位建筑大师。建筑界给他的评价是巴西的缔造者,他修了很多巴西的非常著名的建筑,上面这个就是,很多朝拜者说在这里能感受到上帝,通往教堂的路是地道非常狭小的,走好久之后忽然眼前开阔,阳光撒面地面,当场很多人就跪在了里面。但也是这个老头子, 很喜欢曲线和美女,在他99岁生日的尼迈耶和60岁左右的秘书Ver。Lu。ia Cabreira在里约热内卢的家中结婚,看来老爷子不仅创造力惊人,身体还是很不错的,最后他活了104岁,是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人格论

    来自壹心理公开课

    埃里克森的理论是认为,人是终身发展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阶段都一个不同的发展任务。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的话,我就可以从这个阶段过去,如果没有很好的完成的话,在未来我们也要回过头来去完成。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进行对话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也会对应来访者的信息来判断来访者哪个阶段没有发展好,如果是越早的阶段没有发展好的话,需要治疗的难度也有相应的增加,应对的策略也会不一样。如果1—2岁信任都没发展好的话,再起没发展好后面成年了自主性,主动性也会受损。

    艾瑞克森也说,并不是我们完全没有发展好,我们就彻底的失败。我们活到现在积极的因素是存在的,我们心中如果积极的能压倒消极的,那么我们就能顺利的度过那个阶段。

    心理学家把人比作小树苗,小时候的每一个分叉都是一个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小时候在关键的时候矫正的话就比较容易,但是等树长大了再去矫正的话,就不那么容易了。

    比如小时候做一些事情,家长鼓励我们,这就是一个好的发展。

    心里健康发展水平,我们怎么调整自己?

    来自壹心理公开课

    精神病:就是有一些幻觉和各种想法,这些想法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可以辅助心理咨询师治疗。

    边缘障碍: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断片的感觉,常常会感觉不到自己,常常会感觉不到自己,要通过别人才能感受到自己,如果别人不稳定的话,就会有很灾难性的想法,通过攻击性来获得回应。

    这种人是心理咨询师会接,但是很谨慎,因为他忽然要自杀或者攻击你,这个是很难控制的。

    自恋障碍:非常非常的焦虑,很抑郁,刻意的回避所有的东西,不能享受性生活,有时候也是需要药物来治疗的。无法自制的焦虑,自己没办法控制。

    神经质:很多人都是这个水平的,很焦虑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神经质的焦虑是可以用心理咨询来治疗的,很好的改善的人。

    健康的人:很自信,很自爱,对生活很满意,每天都有喜悦感,是一种冥想的状态,这种状态的人在生活中也是非常的少。

    大部分人在的区间:神经质和健康那个灰色阴影的中间。我们可以有很不错的生活,我们也会有很多的困惑。

    这个线路就是划出了心里咨询的范围,和自己学习的范围。比如,有些人心理抑郁已经很严重了,你还给别人说:你就想开一点吧,看看书啥的,就好了。你应该做的是赶紧劝他去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让你对自己有一个清晰评估。

    来自谷歌

    回溯的目的是什么?

    区分

    回溯的目的不是改变过去,因为回溯不可能改变过去的生活,此刻我们要做的最最重要的是,开始和以前有一个区分。过去的经验和当下的发生做一个区分。多去感受一下,哪些是小时候感受的?哪些是现在感受到的情绪?

    有人经常的感觉很难过,其实很多时候是小时候的感觉自己难过,而不是现在的难过,只是一直都有这个情绪在,所以总会感觉到。这是可以区分的。

    比如有时候你被人气的脑子都不清楚了,你这时候下意识的跺跺脚,触碰一下当下的自己,可以帮你吧自己从那个强烈的情绪中出来。很强烈的情绪很可能是回到过去了,而不是现在的状态。

    你看一下你自己有几个口袋,你看一下他的样子是哪个眼睛大,身边有什么东西?想一下这些,你就容易从情绪中脱离出来。

    找资源

    我们在生活中总有一些自己相信的资源,或者物件,当我们痛苦难过的时候,就把他找过来,可以帮你做一个正向的赋能。过去走出来的方法,也是你的资源,继续使用也可以走出来。也可以建立新的关系,这些 新的关系也许不会给你打击,在这个新的关系中找到鼓励,比如交朋友。

    那最后怎么办?

    一步一步来,面对们的过去,尝试区分和接受现在资源的部分,并不是说一下在变成一个全新的状态,而是一步一步向那个目标迈进。

    Q和A时刻:

    1.自卑的根源是否和童年记忆相关,而我却想不起来这段经历,对我真的找寻自卑的根源有影响吗?以及如何去处理?而且忽然揭开自卑的感觉是很难受的,怎么处理?

    自卑想不起来是很正常的机制,在咨询中,咨询师不会去强迫来访者立马想起以前,而是温和的和他谈,让来访者慢慢的根据当下有一个力量的积累, 慢慢的他就可以掀开这个记忆,然后咨询师开始去处理。然后恢复,然后掀开更多的部分,然后再处理,的过程。

    2.为了回忆小时候做过催眠,但是不够深入?

    心里咨询的手段非常的多,很多都有有效的部分在,根据老师学的和多流派,是这样的,任何流派的治疗都是有一个铺垫在,比如治疗关系,信任,大家的接受度,内在的准备。有些心里咨询师没有受过足够的训练,所以让来访者揭开伤痛的时候,来访者特别的痛苦。

    很多咨询师就是帮别人弄开了,但是没有包扎好,造成二次创伤,对于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也不是一个快速变好的过程,而是要准备好一个阶段的时间长度的铺垫才打算,快速的处理马上会见效,但是很可能又会引发新的问题,又回回到过去,又感受到痛苦。

    有经验的咨询师会自己掌控,什么时候拨开多一点,什么时候拨开少一点,有些问题很快,是发展方式的问题,自己有正确的方法也许就很快的解决了。

    3.有父母意识到孩子15岁,典型的羞耻,然后愤怒,自卑,有时候对不认可自己有一种暴力倾向,经常的愤怒。父母对孩子非常苛刻,追求完美的人,但是现在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天天都是这样?

    最好还是去咨询专业的人,孩子自我在发展,特别认同别人也是理解的,在孩子可以说理的时候,和他沟通,不要在情绪的时候去和他说道理,建议寻找专业的咨询更加快速和好有效的方法。

    4.我不知道自己的自卑来自哪里,可能是父母太娇惯我了,形成缺乏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毕业后一直一事无成,现在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娇惯,一方面是孩子的任性,另一方面也就是说,你是没有能力的,需要我的帮助。所以孩子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恰当的状态来面对社会,所以就有无力感和缺乏思考行动能力的状态。

    要改变你可以先自己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慢慢来,先自己做出一点成绩找到那个掌控感,慢慢的去积累。并不是一定要做一个大事,这样就不会让你有大的挫败感,一下子陷入到自卑的那种状态,所以这样的做事会让你找到一些自信。

    你觉得自己很卑微,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缺乏掌控感的原因,逐渐的做一些能做好的事情,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

    5.我在青春期过后都是人缘很好的,很自信,处事能力很高,但是结婚以后就不喜欢我和外界交往,也不希望我工作出色,只希望做个传统妇女,后来就亮点一线,上班回家,然后就是抑郁了想自杀。感觉打击很大,现在又有孩子怎么办?

    像你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要找专业的心里咨询师来治疗才可以,自己是很难走出来的。你说到打击很大,我们在生活中,天灾,地震,车祸,出现意外情况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失衡。这就是一个应激的事件,如果没有处理就很麻烦,但是你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引起了创伤后人格障碍,在那个流程上面已经走到了很后面的状态,说明你已经很严重了问题。

    6.天生条件不好,笑起来面目很狰狞,说话也有口吃,上课也不敢发言,感觉自己被社会遗弃了,刚考上大学觉得很自信开心,但是一上大学就自卑了。怎么办?

    有个案例和你一样,就是有口吃,但学业很好。其实你是有很多资源在里面的,你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你有考上大学的能力。你需要一个持续保持性的环境,不停的让自己接收到我很好,我是值得交往的朋友。你的情绪得到一些共情性的回应,通过比较长时间的抱持,或者改善,让自己感受到自己这个独特的价值,永续自己有一些情绪波动,也去身边寻找这种资源,让自己持续的得到确定和肯定然后,一步一步来,你的积累可以找到一个自己确定的人生。

    来自谷歌搜索

    总结

    这一次的课程总给我一种感觉,就是我在面对着一头背对着我趴着睡觉的狮子,那个狮子趴在地板上,我们知道他很危险,想让他离开,但是不敢去赶它,只敢远远的看它,只要你对他恶意,他就会扑上来咬你。

    所以老师给到的解决办法是区分我和他,看到区分这两个字的时候,忽然感觉无从安放的脚踩在了地面上,很踏实。

    小时候的阴影塑造了今天的我们,我们应该回忆小时候去看清阴影和那个黑暗的能量和解,但是这个能量都存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怎么可能说和解就能和解,那么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在情绪出现的时候分清楚,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然后慢慢的去找到一些解决办法,这个过程是找资源的过程,可以找人可以看书,可以看找医生。但我看完那个流程图忽然明白了,原来我不是很严重的自卑,只是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时候发展没有完成,后期需要这些专业知识科学的去填补就可以了。

    最后第1个和第4个问题很启发我,第一个是说自卑如何回忆,忘了怎么办?明白了自我探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一点点和自己和解,而不是用道理理论来压制自己,强行改变这个是很难的。

    第四个问题指向所有对生活迷茫,对生活没希望,对自己没有希望的人。其实不是对生活没希望,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掌控感,感觉很迷茫。心理学给到的解释也很简单,从自己能做好的意见小事做起,慢慢的积累自信,就会慢慢的有掌控感了。

    送你一句话: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的生活,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课后作业

    感谢你看完第二讲,明天我会接着更新第三讲:03破框:如何改变「我不行」的内在认知模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02回溯:让你自卑的根源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ny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