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赤壁 郭朝祚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一、注释
1.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文赤壁,俗称赤壁公园,位于古城黄州西北边长江之滨的赤鼻矶上。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
2.郭朝祚——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祭酒。善画。历仕清代康、雍、乾三朝,官至国子监祭酒,建树颇丰。
3.夏口——汉口古称,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
4.苏子——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曾谪于黄州,为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
二、赏读
1.格律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仄仄平平,领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平平仄仄,领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或从”和“不过”是领字,领字不计平仄。
上下联各分句,单联内246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对应246节奏点平仄相反。
上联句脚:平平仄,下联句脚:仄仄平。
2.对仗
上下联一分句:
“客到”和“天生”主谓结构词组相对;
“黄州”和“赤壁”偏正结构词组相对。
上下联二三分句:
“或从”和“不过”是二字领相对;
“夏口西来”和“武昌东去”都是主谓结构;
“周郎一炬”和“苏子两游”都是大片正结构;
本来“西来”是状中结构,“一炬”是偏正宾结构,是不能对的;“东去”是状中结构,“两游”,而次的游览,是偏正结构,也是不能对的。但是,因为“夏口西来,武昌东去”是联内自对,“周郎一炬,苏子两游”也是联内自对,所以上下联词组结构可以放宽。这就是联内自对的好处。
3.联意
东坡赤壁 郭朝祚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迁客苏轼从京城开封被贬,应该是从夏口的西面而来,经过武昌后再往东,才到了黄州;
黄州的赤鼻矶上,有一个天然如赤壁的岩石,之所以出名,不过是因为周瑜火烧过赤壁,而苏轼曾经两次游览过它,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赤壁赋》而已呀。
4.评赏
此联所题的东坡赤壁,是黄州赤鼻子矶上的文赤壁,并不是三国时周瑜曾经火烧过的赤壁战场,苏轼被贬黄州时,曾两次游览了它,并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联,切题“东坡”二字,写苏轼其人被贬黄州之事。一分句,‘客’,迁客,遭贬斥放逐之人,代指苏轼;“黄州”,苏轼被贬的黄州。二三分句,“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是承接一分句写苏轼如何到黄州的,苏轼因“乌台诗案”从京城开封被贬到了湖北黄州,自然是从西来,先经过汉口,再从武昌向东,才会到黄州。
下联,切题“赤壁”,写“文赤壁”。一分句,“天生赤壁”,是说文赤壁天生赭红色,像火烧过一样,红色岩石,点明此赤壁非真赤壁。二三分句,承接一分句,写文赤壁之所以出名,不过是因为“周郎一炬,苏子两游”,周瑜一把火,使得赤壁之战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苏轼两次游览文赤壁,写成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更使得文赤壁闻名遐迩,暗中赞颂苏轼文才出众也。
整幅联,使用双关和典故的修辞手法,阐明了东坡赤壁闻名遐迩的原因,婉转地赞颂了苏轼的文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