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要怎样才会好?”(2)

作者: 太白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5-20 18:57 被阅读0次
    “创作要怎样才会好?”(2) “创作要怎样才会好?”(2)

    “创作要怎样才会好?”(2)

    ---在《某某集团兼职通讯员及文学爱好者培训班上的讲话》

    2008年8月22日

    □太白山人

    一、观察与积累

    不论是新闻或者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文章,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是我们陕西韩城人,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纪传体通史,有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他的这部著作叫什么名字?)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历史遗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一书,开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他一人就写了3000年。

    那么,什么是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观察是认识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对周围事物不断地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观察,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才能从中发现规律。

    观察对写作特别重要。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果创作,第一需要观察……”。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更语重心长地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多看看,就是多观察。鲁迅先生又说:“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回忆伟大的鲁迅》)毛泽东主席说,鲁迅讲的是‘留心各样的事情’,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是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我们怎么样?不是恰恰和他相反,只看到一点就写吗?”(毛泽东《反党八股》)

    (一)、观察的目的:

    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因为我们写文章,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写景物,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是不能凭空杜撰出来的,只有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够准确获得。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部分,也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

    其次,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

    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接触,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思想意义深刻的好的文章。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就要热爱生活。

    (二)、思考与感悟

    首先,要尽量多地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也包括企业组织的各项活动),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储存起来。这样,等到我们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之中(比如我采写、发表在《中国医药报》《中国中医药报》、《医药经济报》、《陕西日报》上的新闻《宝鸡全力打造太白山药谷品牌》、《中药材科技专家大院在宝鸡建成》、《中药材带富太白县》、《宝鸡最大平价药房通过GSP认证》等)。

    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身边每次活动他本人都能亲自参与。所以,我们就要多听多看,从别人的嘴里以及他们的活动里获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材料。这样做,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获取的量还要大。不是有句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吗?还有,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有时比当事人观察得还要仔细,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例:我采写的新闻《陕西省宝鸡药房托管初见成效》、《宝鸡市290余户药品经营企业通过GMP认证》等)。

    再次,我们在深入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脑。要对面前出现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件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为《21世纪药店》采写的调查、通讯:《药品销售岂有“无间道”》、《药品折零销售步履蹒跚》、《药品分类销售,医药零售企业永远的痛》、《药店买药,请您千万别陷入价格误区》等,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这几篇文章发表后,曾在网络上被多次转载,有些医药网站把它作为培训案例。2007年4月,国家卫生部出台《医院处方管理规定》,对我《药品分类销售……》一文所提问题进行了严格规范)。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里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是多么重要!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你感受得浅,人家从你这儿受到的也就浅。你根本还没有感受呢,那就用不着说了。”(例如本人发表在《人民日报》《现代企业》、《中国煤炭工业》《中外企业家》杂志的《关于商标的交锋》、《在国际竞争中要敢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陕西某某药业公司与美国辉瑞公司商标注册异议案的启示》、《“手指口述”模式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工程应首先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

    (三)、日常积累

    写作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包括生活阅历的积累,文化知识积累和具体材料的积累。没有生活的丰厚积累,要提高写作能力是困难的。

    人常说,不聚小流,无一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学以储宝”。知识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毛泽东主席曾说:“今天记一事。明天悟一理,积久成学。”

    纵观古今中外学有成就的人,无一不重视对知识的积累。比如说,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写作《海底两万里》等名著时,就积累了25000多本资料。我国著名作家姚雪垠为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也摘录了两万多张卡片。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了研究物候学,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积累资料,直到逝世,从未间断过,除遗失者外,现存900多万字,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

    由此可知,知识需要积累。可有些人读书时,却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读一本,“丢”一本,既不做笔记,也不写心得,到头来啥也没学到。

    知识靠积累。但是,知识并不是盲目去累积。要根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钻研方向,有选择,有目的地去积累,像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研究物候学而积累,姚雪垠为写《李自成》而积累,这样才能学有专长,学出成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作要怎样才会好?”(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sl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