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前世今生
《起跑线》:印度电影何以赢在起跑线?

《起跑线》:印度电影何以赢在起跑线?

作者: 4b2beda060ba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12:22 被阅读257次

1

印象中,每部印度电影都是载歌载舞的“歌舞片”。虽然听不懂歌词,但那特有的“民族风”旋律一旦响起,便让人知道其“国之风格”。

很多年前看过一份资料,说“印度是全世界年产电影最高的国家,以每年1000部的速度向全世界输出印度式爱情”。歌舞元素能够“表现跌宕起伏的情节,巧妙推动整个电影的节奏”。

记忆中最早看的印度电影是《流浪者》。还清晰地记得“阿巴拉古, 啊———阿巴拉古,啊———”的旋律,《拉兹之歌》在当年可谓风靡一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哼唱的人不自觉地就带一丝些玩世不恭的味道。写到这里,有些记忆忽然复苏,想起知道“玩世不恭”这个词,就是在《流浪者》里。

后来学历史,才知道印度沿袭着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学生时代历史试卷上经常出现的填空题),人一出生就被分成三六九等,《流浪者》这部电影,还贡献了一句著名的台词,拉兹的亲生父亲是个法官,也是坚定的“出身论拥护者”,他说:“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就一定是贼。”却不知,自己身为法官,儿子拉兹却因家庭变故成了小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生“被打脸”。

好像是沉寂多年,印度电影又有卷土重来之势。近年陆续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来坞》、《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神秘巨星》等,延续一贯的歌舞片风格,每个故事都精彩,都主旋律,都正能量,传递的价值观都具有普世性。

印度电影何以既能保持本土特色,又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窃以为正是一以贯之的坚持——输出正确的、普世的价值观。

包括最新上线的影片《起跑线》。这是部新鲜出炉的、当下题材的电影,影片中男女主角使用的手机都是最新的IPHONE,新鲜程度可见一斑。

2

综合看这些印度影片,其主题大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包括教育、男女平等、信仰、爱情婚姻等等,但《起跑线》所涉及的“教育问题”则因正中中国社会命门,而被广泛关注。

你会发现,哦,原来印度也有“学区房”概念啊,原来上小学领报名表也像我们一样需要彻夜排队啊,原来不止中国家长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起跑线》是一部现实的、幽默的、诙谐的教育题材电影,主人公拉吉是裁缝出身的生意人,靠个人不断打拼奋斗成为中产新贵,他和妻子米塔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去最好的学校读书而煞费苦心,大经波折。

虽然自己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日常生活中也不讲英文,但因为怕女儿“进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名牌大学,去不了好的公司上班,接触到坏孩子,将来会吸毒……”

他们买昂贵的学区房,试图跻身“富人圈”;他们送女儿到幼儿园受学前教育,甚至自己也要参加学习;当他们无意得知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学校有照顾穷人的慈善名额,受人启发指点,假冒穷人得到进入名校的机会,又因抢了真正穷人的名额而良心受到谴责……

走后门、送钱(没敢出手)、开假证明、假扮穷人生活到贫民窟,拉吉去工厂打工,米塔也要学习穷人的处事之道……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这对印度父母也是很拚的。

但拉吉毕竟是个正直善良的生意人,为了女儿的升学之路,他一面要迎合妻子的意愿,一面要欺骗和假装,当良心受到谴责,他以给公立小学捐助、改善教学环境的办法进行自我救赎。

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是结尾处的反转。穷苦出身的女校长其实是唯利是图的生意人,她并不想真正招收穷人的孩子进到学校,因为心知“他们付不起学费”,她在公众面前的义正言辞,不过是伪装。拉吉还是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在贵族学校和公立学校汇演的舞台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在她眼里已经成为生意”,会场欲鼓掌者,显然是认同拉吉的说法,但被旁边的人一把拉住,这也说明,通过造假以贫困生名额进入名校的不止拉吉女儿一人……

除了妻子米塔,现场的精英阶层家长没有一个人为他的演讲鼓掌。他选择了让女儿退学,转去公立学校跟在贫民窟认识的朋友的儿子一起读书,也完成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人”的回归。

印度电影的另一个可贵之处——是主角人物身上的这种人性光辉。


3

影片中,充满人性光辉、领观众深深感动的,大概就是拉吉在贫民窟结识的希亚姆一家。他不仅帮拉吉解围,还热心帮他找工作,他的妻子也带米塔融入当地的生活。为了帮助拉吉,他甚至不惜用“碰瓷”的办法为拉吉的女儿换来学费。当抽签入学的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儿子,他哭起来,可当儿子问他“我们的运气是不是很差”时,他却说:“不,他们不录取你是他们运气不好!”

虽然贫穷,因为内心的富足、自信和让下一代受良好教育的渴望却不减分毫。起跑线不仅仅指阶层和金钱,更重要的是孩子父母的品质。有希亚姆这样的好爸爸,也让观众相信他们的下一代、他们的未来,一定不会差。

印度电影何以赢在起跑线?正是它揭示的主题——总是充满理想、梦想和希望。

《起跑线》让我们领悟到:这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起跑线,有的人含着金钥匙,一出生就甩同龄人十万八千里;这世界上也有所谓的起跑线,一个正直的父亲,一个明事理的母亲,一对恩爱的夫妻,特别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能够决定孩子的起跑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德对孩子的影响,是比800万学区房、比名校更重要的起跑线。

如何对待“穷富不均”和“教育不公”问题?拉吉和米塔后来对公立学校的捐助、送孩子到公立学校读书的举措,无疑是对“分享就是爱”、“爱就是分享”的践行,这也正是影片的中心思想和终极意义吧。

微信里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起跑线》这部印度电影,一方面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印度电影何以赢在起跑线——因为他们传播的是普世的价值观、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理想主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起跑线》:印度电影何以赢在起跑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hwt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