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朋友推荐了中医调理。去抓药方的时候,大夫问我是自己把药拿回家煎还是在这里煎好等我来取。
印象中自己煎中药还是帮奶奶看药锅,我自己实在弄不了,所以就选择了代煎服务。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一书中,提到了从古代采药时期的煎药器具到如今现代化中药提取的多种方法。让我深度了解了中医器具的不同。
这本书的出版方是首都师范大学,旨在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是一套中医系列书。
以前的中医不仅负责为病患诊脉,还负责自己上山采药,所以中医真的是一件力气活。
在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看到药碾,就是用来专门碾药的石器。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的器具也在不断变化。虽然说如今已经是科技时代了,我们会用很多方法进行煎药,但是家人的老人还是会喜欢紫砂陶罐,他们觉得,药和器具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用紫砂的药器煎药,药效会更好。
书中作者提到,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如今的草药野生者少,种植者多。就药效而言,可能和器具的汲取,区别不大。
我记得去同仁堂诊脉,坐堂的老中医会让先吃一副看看,调理好身体的基础,再看病理也是有的。
不过我每次都望着那些装中药的盒子觉得新奇。麦冬、灵芝、半夏,这些好听的名字也会让人觉得中医自有一种浪漫。就算生病也带着自然之香。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中医的针灸。严格来说,针灸用的针,也算是中医器具的一种了呀!
针灸走的是人体的经络,经络在中医看来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调控个人体机能。
针灸看着有点吓人,其实痛感并不明显。现代中医学也多用其给病人“对症下药
”。
针灸的前身是砭石,一种非常远古的治疗方法,那时候人们对自身和疾病都没有系统的认识,所以外出过来身体难受的时候,就会找比较薄的石块对身体的疼痛部位进行按压或打击,以此缓和症状。
针砭时弊,这个词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我们通常说的文化,其实就是传承而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于历史的演变,包含了众多意义。
读书和看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读书明心,看病明体。心和体都康健才是一个完成的人。
比如书中提到的脉枕,就有可放在病人手腕之下的工具,它可以使手臂与心脏处于统一水平线,以便于大夫号脉准确。
在不同朝代的脉枕中,也可以看出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变化。
人到中年懂点中医知识,总归是没有坏处的,这本专门讲解中医器具的书,也帮助我从侧面对中医有了不同的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