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16年8月。
地处鄂豫交界、汉水中游的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羽在这里水淹七军,宋元襄樊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耗时最长的攻坚战,其结果更是决定了朝代更迭。在金庸的笔下,郭靖、黄蓉命陨于此役。武功再高,也挡不住弓弩大刀。
左至右,樊城、汉江、襄阳
总想看看襄阳的模样。那年问道之旅返程时,专程绕路去了趟襄阳。当我驾车穿过群山,站在汉水之滨,眺望对岸的樊城,再回首这重修的襄阳古城和那异常宽大的中国第一护城河,才理解它为何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如今横跨汉水连接两城的大桥,是否就在南宋抗击元军修筑铁索浮桥的位置?
古城与护城河
古城本身却让我略感失望,新修的痕迹太重,比起荆州古城差得不止一点。所谓的老街也都是仿古建筑,博物馆毫无理由地闭门谢客。或许是我在襄阳停留的时间不够长,感受不足。
既然来了,就要尝尝本地特色饮食。襄阳排名第一的是牛肉面,满大街都是。虽然现在被称为牛肉面,它更准确的称呼还是牛油面。这是由于牛油面分为荤素两类浇头,荤的有牛杂面和牛肉面,素的有豆腐面和海带面等。除了浇头的差别,面和汤头都一样。因此以汤头称呼这种面更加准确。
我点了份标准牛杂面,它是荤系的代表(素系代表是豆腐面)。做面的老板甚是麻利,长柄竹笊篱,一团面,一把绿豆芽,滚水烫熟,抖水,倾入碗中,一大勺热腾腾的牛油红汤和卤好的牛杂,撒青蒜,油泼辣子一浇,齐活。
看这面的搭配就觉得奇怪,尝一口,更是感到有趣。
面的颜色甚黄,碱味甚重,典型的武汉热干面风格(见《寻味中国 61 武汉热干面》。面中加碱在各处都有,加这么多却只有湖北省。出了湖北,除却豫南少数地区,热干面并不受欢迎,也就是由于碱味太重的缘故。
然而,牛羊肉的臊子却又绝非南方风格,更像是回民的做法。在传统上,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加工制作牛羊肉的技能实在是一般般,比如湖北,就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牛羊肉菜肴。若是寻觅中原各地牛羊肉特色饮食的根基,几乎都有回民的身影。这是人家的天赋技能,回民在汉民区域讨生活,多也就是从事饮食行业。因此,这牛油面的汤头,显然不是湖北的风格。
河南的?也不像。牛油不是牛肉,最廉价的牛油臊子就是用牛油、牛骨之类用香料熬出来的,和牛腱子肉炖的牛肉汤相比,全然不是一个等级。你若说养牛大省的饮食特色是最廉价的牛油、牛杂,河南人会跟你急的。这种为了压制脏器的异味而加入大量香料的麻辣臊子,更像是川渝风格,比如火锅底料。
这就奇怪了,襄阳古城怎么会有这等重辣、重麻、重碱、重油的食品?这里又不是重庆朝天门码头。
问本地人才知道,最正宗的牛油面在江对面的樊城,关羽水淹七军的地方。更靠近河南南阳且地处平原的樊城,才是襄樊的经济商贸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这就好理解了。湖北人的碱面、陕豫回族的手艺和川陕麻辣口味——汉江发源于秦岭且流经陕西汉中——相结合,更有商业码头工人的高热量且廉价的需求(早期的牛油面里没有牛杂牛肉),造就了这风格混搭却又是似而非的牛油面。说它是似而非,就是面、汤头、浇头都能找到源头,却还是有变化。比如碱面,它的口味是热干面风格,面质却更硬实,偏于北方,不像是武汉那种松垮垮的口感。
可想而知,这牛油面只可能是近代诞生的,正是有了商业、物流的需求,又受到南北饮食的影响,才产生了这种价廉且易于快速售卖的,调和了南北商户、工人口味的早餐食品
早上来这么一碗重口的牛油面,就要配点别的清清口,面里加入的绿豆芽就是这个目的。还可以选择武汉传统的米酒冲蛋,更合适的还是本地的襄阳黄酒。说是黄酒,其实就是普通的糯米酒,当然糯米酒也是黄酒的一种。襄阳黄酒色白、浑浊,风格上更接近陕西稠酒,反倒与湖北代表性的清亮的孝感米酒差距甚远。这米酒还兑了水,酒精度很低,取的就是甜中带着微酸,清新爽口之意。
襄阳牛油面、襄阳黄酒,两碗放在一起,红黄白绿,风格口味奇异而混搭,或许,它就正代表襄阳、樊城的地理与人文特质吧?
后记
襄阳、襄樊,荆州、荆沙,两个城市的颇有相似之处,荆州大连面也是诞生于商业更发达的沙市,而非古城荆州(见《寻味中国 8 荆州大连面》。饮食的变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做篇首寻味地图时想到,湖北为何如此喜好给城市改名字?十年前襄阳还叫襄樊呢。别地方改名,多是小城市,为了旅游经济,也是图个名号响亮,湖北却都挑个子大的搞,襄阳、荆州的GDP,可是省里的老二、老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