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1】课后服务时间到了,我到班上去。一位老师正在大声的说着什么?学生的声音合在感觉都超过了老师的声音。班上每个角落也似乎在发出声音,有的孩子在前后说话,有的甚至下位。仔细听,原来老师念的是做清洁的学生名字,学生的声音是在找老师调换。我在想,这样的场景,我们是否有办法让其更有序,更安静呢?
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可能会略降低音量,一旦学生说话我可能就会停下;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可能会将安排表投放在屏幕上,需要调整的孩子起立说明,想调哪天,是否有学生愿意与你调整;或者,我会请想调整的孩子下课找老师。之所以安排在下课,是因为像这样涉及个别同学,而且还需要一定时间的事情,是不必占用大家的公用时间的。
【现象2】要下课时,一位实习老师说要念需要语文过错的学生名单,我点头后,她就直接说了起来。那时,学生已经在准备打扫卫生,清理书包了。我在想,老师说,学生要听,可以怎么做呢?
我请这位年轻老师先组织纪律,再念出需要留下的学生名字。老师悄悄地问我:“他们的口令是不是1、2、3、4”,我说是的,于是,她鼓起勇气喊完两个口令,班级静下来了,名字也念得顺畅了。
【现象3】到一年级巡课,老师看到我用手机拍下班级四处扔着的垃圾时,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刚才忘记了清理垃圾。看着教室四周、座位下的无数垃圾,我在想,这些垃圾肯定不是一次累积的,那么如何做到随时保洁呢?
我记得在梳理常规的时候,有老师说,要随时眼里有清洁。什么意思呢?即做为任课教师,课前要清理卫生对桌椅检查工具准备,下课也要完成同样的三件事,再喝水上厕所。如果任课老师有这种意识,班级卫生是可以保持的。
可是,不是所有任课老师都有这种意识,那么做为班主任可以怎么如何做?既提醒了任课老师,也不会显得尴尬。
老师们平常的做法是可以采用的,即孩子下课的口令,一推二备三捡四对齐。有两个小细节补充上才能够有效,一是小组长要检查;二是请值日生邀请老师检查。做得好的班主任,最开始是需要在下课时看效果的。直到孩子们熟练了,才能采用抽查的方式。
【现象4】同样一年级的课后服务,有的班在安静地讲故事,学生看小短片。有两个班级学生有些闹腾,老师都在放PPT讲数学方面的。老师试图通过口令让孩子停下,也试图通过表扬个别同学让孩子安静,可是,学生似乎都不怎么听?
老师是这样说的:某某同学,你可以坐好吗?有两个孩子已经坐好了,其他同学也可以坐好吗?
老师用的是商量的语气。商量的语气也不是不能用,但就我的经验来看,商量的语气在一年级班级管理当中要慎用。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可能无法分辨老师是在暗示他需要做到,而不是商量。所以,老师可以用肯定的语气,用简洁的语言直接告知孩子要怎么做。单独的交流的时候,商量的语气可以多问问。
但只是改变语言习惯是不足的,还需要将评价可视化,用正向的激励与榜样使孩子们做得更好。比如,在班级的一角以列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是老师们经常用的,而且特别有效。做得更好的班级,可以评价到个人。也特别简单,表扬一列画正字表扬,对个别同学的提醒,用(4-5)记录个人,用向上的箭头表示需要改进。
老师再进一步,可以加分在记录册上,一周发点小奖品或小奖状。
一句话,一年级的学生评价做到三点:及时、可视、可持续。
【小结】当然,所有的方法,都需要实践支撑。所有的方法,也需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需要的是理清处理事件当中的逻辑顺序,使其严谨形成闭环;需要关注小细节的落地,使其形成证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