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隔条马路就是大片稻田,再向远看隔条大河就是起伏的山峦。近几天农人忙着收割水稻,从集中的村落到这片稻田,不足二里地,但是到地里来的壮劳力,不是汽车、摩托就是电动三轮车,只有几个不干活卖呆的老头老太摇摇晃晃慢腾腾走来。看到这景象我心生感慨。现在去哪里都乘车,城里自不必说,就连乡下也是如此这般,走路的人太少了,只在早晚两头,能看见马路上有锻炼身体走路的,但这已不是过去意义的赶脚程,而是叫散步,更专业的,被叫作徒步。
我爱走路,县城里买房那年在售楼处办完手续,售楼小姐姐告诉我拿上文件去房产大厅办产权证,再三叮嘱我,老远了,你要打车去。我问在什么地方,她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我们在民族大街的最南,大厅在最北的天泰花园附近。我出门一看,我站的位置在江边,向北一瞅就看到了北山尖,笔直一条路,能有多远?我迈开步子信步走去,没计时间,估计没超过半个小时,因为那是六月份,我都没走出汗,就看到了产权大厅的牌子。
退休回到县城,冬天没事的时候也出去徒步,最远时从东到西,翻越一座山,到坝上的浑江电厂,单是平道就有十五里,加上爬山,合计一个往返接近四十里地。但是想着站在高处看坝上风光,走得来劲,也没觉得有多累。
走在路上,尤其走在城边的路上,常被疾驰而过的车里人掷来疑问的目光,似乎路不是给人走的,似乎这么走很不正常。他们不知道我也有地方要去,但是我不急,不赶着去前面,慢慢的走不好么?路边的微观风景,不是都需要慢慢走才能看得到么?
不说都市,现在就连县城,也是车满为患,马路边小区门前,到处停得满满当当。后果是人出门,抬腿就想上车,老伴的小侄不过三十几岁,从小区到马路上不出三百米都要开个车。
担心过去意义上的走路成为一件濒临灭绝的事,所以我要坚持,只有去更远的地方才开车,但凡在县城里在乡下的周边,靠的就是两条腿。腿和脑袋一样,用则进,不用则废。多走路可能伤膝关节,但我体会走平路多注意并无大碍。况且腿脚有劲,有助于静脉回血,益于增强心肺功能。
生活在崭新的世界,时髦先进的东西并非与我风马牛不相及。土地,房屋,日月,人世的所有壮阔,都有祖传生活的影子,所以走路这件事,就是一种应该坚持下去的习惯,每天不走走,浑身难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