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王南方只花了3毛钱结婚证的费用就把母亲七妹娶回了家,南方的家里上有奶奶和一个未曾娶过媳妇的老叔公,当家的是强势的母亲,下面还有两个读书的弟弟和妹妹共六人,现在娶回了七妹,全家7口住在3间黄土垒成的屋里。
夜校停止办班后,政府把这所地主的老房子分给了王南方一家居住。住着别人的大房子,并不顺心顺意,南方的母亲阿素见多识广,她也略知一些风水布局,这房子不适合长期居住,于是打算自己建房子。
阿素看中了一个好地方,风水先生也说不错,选了个良辰吉日就开始铲土整地基。七妹每天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建新房,她早晨天一亮就起床,先在新房工地做几个小时,吃过早饭后再去生产队,傍晚从生产队收工回来再去工地做到天黑。南方在外乡工作,偶尔回来早也去帮忙,家婆阿素在家带孩子做饭。
两年后新房在七妹一手一脚不懈的努力下建好了进门的下3间房,一家搬进了新家,慢慢地继续把上3间也建好了。
王龄是在新屋出世的,在她的印象中,母亲是永远忙过不停的陀螺,她是奶奶最好的长工,奶奶是家里的总指挥。
农村实行土地包产到户的时候,王龄家分到八亩水田,主要劳动力只有母亲七妹。她跟左邻右舍帮工换劳力,待她需要劳力时大家一起来帮她。农忙时节,奶奶也带着读小学的王龄和二姐下田插秧割水稻,奶奶教孙女插秧,“就像写字一样,横的对横的,竖的对竖的。”两个孙女还要比赛看谁插得快。
每年夏秋两次的稻谷收成有六十担左右,这时家里也只有5个人吃饭,根本吃不完,于是婆媳俩合作养鸡养猪,一年四季七妹按时令种各种豆子、番薯、木薯。冬天应该是农民可以休养生息的时候,七妹种的木薯太多,从秋天一担一担地从山坡上挑回家,再把它切成一片片晒干碾成粉做猪饲料,一年又到头了。
奶奶也没有闲着,她是家里的总管,她负责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和喂养家禽家畜,她儿媳妇种的稻谷、番薯、各种豆类和蔬菜,暂时吃不到的,晒干后要妥善保管好。
看着满仓金灿灿的粮食,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走过了大半辈子总是缺衣少粮的阿素由衷地感到幸福,七妹吃苦耐劳,还在家的两个孙女也是好帮手。
王龄从小就开始分担家务,每天早上起来后先扫地,然后帮奶奶喂猪或是去河边洗衣服。下午放学回来,本来应该是个子大一些的二姐挑水,王龄在厨房烧火煮洗澡水,可是王龄心野不愿意呆在厨房,而且水缸装满了她就可以自由了。周末、寒暑假,放牛是王龄的专利,到后来落实政策转为城市户口,不种田没有牛,王龄也已经上中学住校了。
家里每年养两条母猪两条肉猪,一年要卖4次小猪仔,为了卖到好价钱,父亲王南方请人一起天蒙蒙亮就挑到龙口大镇的集市上去卖。
家庭的所有收入都交给父亲打理,家里缺什么少什么都由父亲买回来,母亲一辈子都没有花过钱,她从里到外的所有衣服都是父亲买回来的。
从饥寒交迫的苦难中走出来的人,遇上了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就可以改变生活的机会,除了感恩就是珍惜和努力。
粮食问题解决了,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奶奶都会通过很委婉的方式告诉母亲。奶奶善于跟人交往,知道的信息也多,看见哪里有赚钱的机会,饭桌上她就会说起今天的见闻。母亲心领神会,第二天就去做,赚了钱也分给奶奶一些。王龄和二姐跟着母亲也去挣过一些小钱,冬天上山割橹草卖给窑老板烧砖瓦;农闲时节带上干粮和水去很远的山上砍小竹子挑到造纸厂去卖,一天也能赚几毛钱。
生活不相信眼泪,命运不同情弱者。七妹嫁给王南方无怨无悔,跟着家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一贫如洗到新家落成后的生活宽裕。
王龄读高中的时候读了一些书籍,视野慢慢地开阔,开始叛逆敢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时候的王龄非常地同情母亲,母亲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她就是奶奶和父亲的长工,不,长工还能领取微薄的薪水,母亲更像是家里的奴隶,劳动的机器。
母亲每天早出晚归,睁开眼睛就是做事,没有时间跟她的孩子们说话。小时候王龄生病了,傍晚时分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等待着回家的母亲进家门时能摸摸她的额头,疼爱一下发烧的女儿,可是粗心的母亲眼里只有忙不完的事情。
人们忙忙碌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可是一味的忙碌,而不去思考和享受,那忙碌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吃饱就睡,醒来又接着忙这忙哪,这是生活吗?
王龄希望母亲早日结束牛马般劳累的日子,希望她慢下脚步好好体味一下人的生活。在家乡工作半年后就给家了添了煤气灶,希望减轻母亲上山砍柴草的劳动量;王龄还发动左邻右舍的大叔大哥,再有奶奶和父亲的帮助,把村里的自来水也解决了。可是母亲舍不得烧煤气,说那是烧钱。
直到中年以后,王龄才慢慢理解了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与强势的家婆相处,低调、本份、勤劳,不争权不邀功,才能家和万事兴。可见任劳任怨的母亲是个聪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