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四季脉象与五脏疾病(五)

《黄帝内经》四季脉象与五脏疾病(五)

作者: 博学的毛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23-11-06 05:54 被阅读0次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知道了五脏是相通,谁都不能有毛病,都可能致死。今天继续: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①,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②,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③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

①不治:不及时治疗。

②“法三月”两句:指患病传变过程的快慢。

③死生:偏意复词,指死。

皇帝说,五脏是相互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如果五脏有病,病气会各自传行于其所克之脏。如果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么长则三个月或六个月,短则三天或六天,病气传遍五脏就会死亡,这是病气相克的顺传次序,所以说能辨别外证的可以知道病从哪里来 ,能辨别里症的,可以知道病的死亡时间,也就是说,各脏将病气传道克己之脏时就会死亡。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④。今风寒克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④风者百病之长也:六淫之气始于风,故称风为“长”。

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所以说他是百病之长。风寒邪气侵入人体后,就会使人毫毛竖起,皮肤闭而发热,这时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日肺痹,发咳上气。

如果风寒之邪侵入经络,出现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灸、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会出现咳嗽上气的症状。

弗如,肺传之肝,病名日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如果还不及时治疗,就会传于肝,叫做肝痹,又叫做肝厥,会出现胁痛、吐食的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者针刺等方法治疗。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⑤,腹中热,烦心出黄⑥,当时之是,可按可药可浴。

⑤发瘅:发黄。瘅:热中之名。

⑥出黄:小便色黄。

如果仍不及时治疗,就会传于脾,叫作痹风,会出现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发黄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治疗。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⑦而痛,出白,一名曰蛊⑧,当此之时,可按可药。

⑦冤热:蓄热,热极而烦闷。

⑧蛊: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

如果还不及时治疗,就会传于肾,叫做疝瘕,会出现少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浑浊的症状,叫做蛊病,这时可用按摩或用药物治疗。

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⑨,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⑨瘛:指筋脉拘急相引一类的病。

如果还不及时治疗,病就会由肾传导心,发生筋脉牵引拘挛手,叫做瘛病,这时可用灸法或用药物治疗。

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如果仍治不好,十天之后就会死亡,如果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将这种病反传到肺,就会引发寒热症,该病发生后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变的一般次序。

今天的学习,告诫人们小病不要拖。

中国千年的医学宝库不能丟,难怪我们这边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己人满为患,医生护士不能准点下班,他们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相关文章

  • 《临证真脏脉》

    首先关于“真脏脉”。真脏脉又称“真藏脉”,是指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五脏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该脏精气衰竭,胃气...

  • 粉红天使杨主任:为什么说想要远离乳腺增生 女性一定要少生气!

    《黄帝内经》中就有说明。生一次气,毁一次健康,生气导致的疾病与由风寒暑湿等外因导致的疾病不同,会直接损伤五脏功能,...

  • 音声之道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人与天地相应” ---《黄帝内经》 “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声” ---《黄帝内经》 ...

  • 五脏最喜欢的养生动作 转自光明网2020/09/21

    俗话说:“五脏调和,疾病不来找。”五脏功能衰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养护好脏腑,方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五脏...

  • 中医眼睛保健改善视力法

    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因其他疾病也会逐渐退化或衰弱。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关系密切。《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

  • 《脉与病之阴阳顺逆关系》

    所谓脉与病之阴阳顺逆关系,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脉象与疾病的阴阳属性相一致,此叫做“脉从阴阳”;要么脉象与疾病的阴阳...

  • 了解你的五脏六腑——固元术

    “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 ——《黄帝内经》 五脏六腑,是人体各个器官的...

  • 0819内经

    黄帝问:脉象怎样应四时变化而变动?怎样从脉象得知病变的部位呢?怎样从脉象得知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象得知疾病发生在...

  • 2022-12-06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生五志,五志伤五脏”。怒、喜、思、忧、悲都会对应的伤到我们的五脏。西医事无巨细的检查、检验...

  • 网络养生课学习笔记14

    《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这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眼与脏腑的关系,说明五脏六腑皆与眼有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四季脉象与五脏疾病(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ha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