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效工作指南·执行篇

高效工作指南·执行篇

作者: 颜路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21-08-30 15:54 被阅读0次

    上篇我们聊的是支撑高效工作的「动力系统」,三个核心动力要素分别是:目标感,关键时刻,即时反馈

    想要变得高效,除了围绕动力三要素建立自己的动力系统之外,还需要有合适的执行策略。这篇我们接着聊聊「执行」。

    想要提高效率,有没有可以操作的具体策略或者步骤呢?

    高效 = 计划 + 专注

    执行层面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对多个事项进行优先级排序,也就说我们日常说的做「计划」;二是对单个事项进行处理,高效与否取决于一个人「专注」程度。

    如果你认为高效工作在执行层面只是争分夺秒行动、立刻着手干活,那就大错特错了。

    计划要先于行动。想让工作或学习高效,不是上来就撸起袖子开干;而是首先应该好好做个计划,拆解任务和时间安排,然后再着手干活,这样才会高效。

    关于如何做计划,如何保持专注,具体方法太多啦,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在一篇文章中穷尽,在《深度工作》这本书里介绍了非常多,你不可能都用到,但可以多试试,从中找到一两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汇集的传送门在此:21种可操作的深度工作方法

    但是,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策略,实际上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是应该优先于其他方法,为渴望高效工作的人士所掌握。

    关于如何做出可行的计划

    那么高效工作的起点是制定计划吗?仍然不是。

    制定计划之前,应该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否则计划就会变成一纸空谈,无法真正指导实践。

    计划通常只是纸上谈兵,或只是良好的意愿,很少能够真正实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想做出一个可操作的好计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的计划如果不能满足时间分配要求、自身精力水平以及做事习惯,没法顺利执行,那么掌握再多的效率方法也没有价值。

    对此,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到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1. 客观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


    2. 分析并诊断自己的时间花费。

    - 将非产出性和浪费时间的事件找出来

    (1) 找出哪些事根本不必做,做了也是浪费时间,于自己想要的结果无助

    (2) 找出哪些事情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3) 找出哪些事情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 每月定期把时间记录拿出来检讨分析


    3. 消除浪费时间的事件。

    - 信息获取通道不健全,无法及时获得需要的信息,导致浪费时间。

    - 组织不健全,导致浪费时间。通常组织流程不健全,就需要大量开会,非常消耗时间。

    - 人员过多,协调和沟通工作过多,导致浪费时间。

    - 缺乏标准化流程或远见,导致浪费时间。某些事重复消耗大量时间,比如微信公众号文章排版,如果每次都浪费很多时间,那就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固定的模板,这就是「标准化流程」


    4. 统一安排自由支配的时间。

    - 记录、分析时间后,你就了解了自己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用于重要事务。最后一步需要做的是,把这些自由时间集中起来使用,化零为整。一份报告如果需要 5 个小时才能完成,如果你每次做一点,那么需要的总时间可能超过 10 个小时。所以,把自由时间集中到一起做重要的事,才会大幅提升效率。


    通常我们做计划时,往往只关注「我们需要做什么」,却常常忽略「我们客观的时间使用情况」。所以,德鲁克的核心建议正是先做时间记录和分析。然后,你才能够做出一个可操作的好计划。

    上面这些建议虽然是针对管理者提出的,其实对每个人也都适用。很好地践行德鲁克时间管理理念的一个人,是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

    张一鸣会在总裁办的每周会议上,同步自己的时间规划,并把当周他的时间花费,做成饼状图来做分析:招人花了多少时间,学英语花了多少时间等等。(他)通过分析来观察和纠正自己的行为,看在哪个领域的事情可以有更优的效果。

    老大愿意把自己的时间使用内容分享出来供大家定期分析和提建议,这样的企业方向性和计划性会不断调优。尤其对于初创阶段的公司,创始人的时间是公司的核心资产。创始人的时间使用效率高,将会大幅提升一个初创企业的存活概率。

    一旦你也做到像德鲁克建议的这样,长期记录和分析时间,你想做不出一个好计划都很难。计划的最高境界不是以书面形式呈现,而是时刻了然于自己的内心。像柳比歇夫这样多年记录和分析时间的人,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去制定书面计划,他的导航系统是实时自动的。

    关于如何保持专注

    计划,是针对多个事项的优先级排序策略;而面对单个事项时,做到高效的关键是保持做事过程中的专注程度

    这个在方法上没有什么新意。了解了一圈下来,还是番茄工作法最好用(即每深度工作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如此循环反复,是为番茄工作法;一个循环被叫做一个番茄)。但是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不要被「25 + 5」的形式误导了。25 和 5 都不是定数。有科学研究推荐 52 + 17,比 25 + 5 要合理很多。但实际上你应该根据自己的专注能力以及所处理的事情的需要,来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时长和休息时长。

    然而,影响一个人专注能力的关键,不是某个方法,而是心态。心态既取决于我们上篇所说的动力,还取决于个人情绪。

    很多人都有成长焦虑:总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又不知道自己眼下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最值得做。而烦躁、焦虑情绪下是很难保持专注的。

    《精力管理》这本书里提供的一个策略可以很好地解决成长焦虑问题,这也是我认为整本书中最好的一个建议,普适性也很强,那就是建立一个属于你的仪式习惯

    所谓仪式习惯,是指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某个重复行为。这个仪式习惯最好是一个可能不产生短期收益、但一定有益于长期人生目标的行为。

    比如:每天跑步 3 公里;每天读书 30 分钟;每天写作 200 字……

    注意,一次只建立一个仪式习惯。不要贪多。每天上班之余,就算什么都不做,也要把这个仪式习惯的内容完成。这个仪式习惯一旦连续执行下去,就能有效减轻成长焦虑,然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处理其他事情也能保持专注了。

    拿我自己举例来说, 9 月和 10 月状态不佳,不但失去计划性,而且大量时间花在看视频上。10 月底,我给自己定下一个仪式习惯:每天早晨跑步 4 公里以上。执行仪式习惯的第一天,我一整天干得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跑步,其他的事情处理得很少、很慢、不够专注;第二天,我可以在跑步之余专注写出一篇文章了;慢慢地,我每天能够处理越来越多的深度输入和产出类型的工作,进入 11 月后的业余时间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仪式习惯能够改变一个人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专注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高效状态。

    就是这么神奇,快去试试看。

    最后,还是用德鲁克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尾:

    「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哲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真是太难理解了。可是,「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通向贡献和有效性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工作指南·执行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ko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