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武义实验小学 程 露
这个分享的标题来自于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所著的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直到近这一年,自己才真正静下心来看了一些理论专著,我想自己在看这些书时,因为不够贴近生活,而读起来疲惫艰涩,却又被逼着需要去阅读。于是,我总在想,孩子们在阅读书籍时,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何孩子们喜欢那些漫画类的书籍,或许是因为它们足够简单,毫无压力,纯属娱乐吧!然而,我们的阅读一定不能只是这样,只是为了看完。我想我们的目标是要读得更好,永远更好。
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詹姆斯.墨塞尔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学校教育的失败》。现在我引述他当时所写的两段话,仍然十分贴切:
学校是否有效地教导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到五六年级之前,整体来说,阅读是被有效地教导过,也学习过了。在这之前,我们发现阅读的学习曲线是稳定而普遍进步的,但是过了这一点之后,曲线就跌入死寂的水平。这不是说一个人到了六年级就达到个人学习能力的自然极限,因为证据一再显示,只要经过特殊的教导,成人及大一点的孩童,都能有显著的进步。同时,这也不表示大多数六年级学生在阅读各种实用书籍的时候,都已经有足够的理解能力。许许多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成绩很差,就是因为读不懂书中的意义。他们可以改进,他们也需要改进,但他们就不这么做。
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都读过不少书了。但如果他要继续念大学,那就得还要念更多的书,不过这个时候他却很可能像是一个可怜而根本不懂得阅读的人(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一般学生,而不是受过特别矫正训练的学生)。他可以读一点简单的小说,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阅读结构严谨的细致作品,或是精简扼要的论文,或是需要运用严密思考的章节,他就没有办法了。举例来说,有人证明过,要一般中学生掌握一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是论述文的重点及次要重点在哪里,简直就是难上加难。不论就哪一方面来说,就算进了大学,他的阅读能力也都只会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程度。
是的,我们的孩子似乎每天都在阅读,但阅读能力的提升似乎真的是收效甚微,当然,我们也明白,我们人生中看过的书都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能体现出来,然而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介绍的共读书籍是《尼克代表我》,我先大略给大家讲下故事的主要内容:尼克是一只会说话的狗,它被抛弃后过着流浪的生活,又因为会说话而进入公众视野。主人公吴小小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也总因成绩不好挨揍,尼克成了他最贴心的玩伴和导师。常新港老师笔下常会出现狗的形象,《尼克代表我》是一个升级版关于狗的故事。“尼克对于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60岁的我把人生阅历告诉尼克,尼克正是通过我的嘴、我的笔,告诉了书中那个孩子关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世沧桑。如今城市里的孩子们生活得非常单调,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家庭、学校、补习班,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的生活阅历。我希望通过《尼克代表我》,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在家庭与学校之外更加广大的体验空间。这个空间是我们需要接触的人生空间。孩子需要成长,在这样的空间里才能变得真正的长大,这是我写作的初衷。”
再看下我们一本书大致的半个月的阅读历程:
3月15日:网购书籍
3月18日:《尼克代表我》封面之我见
3月18—19日:学生自读
3月20日:《尼克代表我》之我来画故事
3月22日:《尼克代表我》阅读小记
3月24日:《尼克代表我》读后感
3月25—31日:《尼克代表我》线下师生共读
4月1日:线上师生共读
4月2—7日:读后创作投稿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是如何带领着孩子们阅读一本书的。
一、激起主动阅读
我想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完全被动,就阅读不了——我们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下阅读。既然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2018年3月15日我们的书寄到了,于是,主动阅读便开始了……
我先不着急让孩子阅读书中的内容,在拿到书之前,我会让从网站上下载书的封面给孩子们看,并要求大家将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二、多元呈现阅读感悟
1.用图来呈现自己的喜好
拿到书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一天时间阅读速度快的孩子已完成了第一遍的粗读。他们说:“这书真有意思,和汤汤老师书很不一样。我们很喜欢!”然而关于如何阅读,我认为无论什么书都需要一些可以适用的方式方法,我期待引导孩子能真正地走进作者,真正地会读一本书。于是我便要求孩子细读慢读,用各种有意思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解读。相较于之前的封面解读,我开始让孩子们用画图的方式将自己看过的内容中印象最深的情节画出来。我在想,这样的用意何在?这样做对阅读有什么样的作用?
在我看来,阅读必须学会自我解读,让四年级的孩子用文字来阐述,太难了些,或许用图画的形式更适合。出于这样的想法,让孩子们试着画下第一、二章中最吸引你的画面,当看到他们的画时,是我意料之中的,更多的看出了应付任务,但不乏一些特别认真的孩子:
王张欢、朱涵钰、何家昊、凌欣铭、韩涵的细致,王宇航、张丁宁、李心桐、涂伊琳、蓝天逸、赖司恒的文本色彩呈现,刘芷伊、何家昊、李宇超的真实重现,成效儒的别样呈现,陈律耳的浓重自我色彩,金沿序的空间文本,裘易的故事画面……一切都是我想看到的真实与自然。
图能代表什么,其实更多的是书籍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有的孩子记住了“我”的妈妈是如何骂“我”的,有的孩子记住了尼克的机灵,有的孩子渴望有条如尼克般的小狗……如果阅读给不同的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那一定与阅读者的经验有关,而孩子们一张张图更是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些故事。于是,我想我们看到这一幅幅各不相同的画面会有什么样的感悟,自己的孩子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书中世界,他们渴望着什么的现实生活……我更期待在之后的阅读中会呈现地越来越精彩!
2.阶段性的读后感
阅读是一种需要时间的事儿,如果只是囫囵吞枣,那一定无法感受到更多。可如何才能读出味道,读出趣味呢?我们来做一些尝试!今天的文章或片断是孩子们阅读第一、二章后的几篇读后感。
三、与作者的线上交流
阅读一本书,其实应该从了解作者开始,通过书中扉页的简介和网络的查询,孩子知道了:常新港,1957年出生于天津新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在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创作。曾出版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青春的激情》、《夏天的受难》、《傻瓜也可爱》、《男孩无羁女孩不哭》《天空草坡》等,以及成长随笔《与荒原共舞的男孩儿》。曾获中国作家地办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奖"一等奖,海峡两岸中篇少年小说一等奖;1993年获庄重文文学奖;另获各种期刊奖20余项。并有作品《荒火的辉煌》、《咬人的夏天》、《独船》、《冬天的故事》等被译介到国外。
但,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枯燥文字的认知,对于这样一位作者真的是所知不多,于是在百千群的安排下,班里的孩子有了与常新港老师线上面对面交流的机会。4月1日晚,全班同学在群里与常老师进行了一场阅读交流的碰撞。
四、阅读后的自我思考
1.阅读后相关的文本创作
阅读完后,针对书中出现的“妈妈”的专制,孩子们畅谈了自己的想法,我引导他们来画一画眼中的爸爸和妈妈,孩子们的画极其写实。同时,他们对于生活中爸妈的形象还是有些筛选,有些选择地呈现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2.阅读后的文本续编
阅读是一件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事,怎么读很重要,读了之后怎么做更重要!我们的阅读还可以这样延续……
五、阅读小程序推荐
题外话:老师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直以来,对我而言,阅读就是锦上添花的事儿,随性而阅。可作为老师,阅读一定是需要有目标的,来引领孩子阅读的同时,自己首先应该身先士卒。
当然,我们的阅读不一定都需要这样做,从低年级的亲子共读,以激趣为主;到中年级的师生共读,以引导思考为主;高年级的群文阅读,以长程阅读、系列解读为主。我想阅读可以分不同阶段,不同学生认知来展开。但我非常不喜欢孩子只是阅读,法国学者帕斯卡尔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事实上,作者就很像是一位投手,读者更像捕手,当投手与捕手密切合作时,才会成功。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刚好被读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与读者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
对我来说,阅读的指导会更倾向于有系列、有过程的推进,更期待全场域的助推学生的有效阅读。我总想着带着他们一起走进文字,总渴望着带给他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虽不是人人都做到,但至少我们开始了,我们参与了,我们开始慢慢学会了如何去阅读,如何去解读,如何去对话,如何去延伸……阅读的道路上,有你,便有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