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孩子们在逆境中的成长与无人知晓的悲伤

孩子们在逆境中的成长与无人知晓的悲伤

作者: 沙沙库 | 来源:发表于2018-08-01 17:42 被阅读63次

最近看了两部是枝裕和关于孩子的电影,先看了《奇迹》,感叹孩子们追寻自己想要生活的义无反顾,努力到偏执,偏执到可爱,家庭悲剧的外表下包裹着甜腻,除了是枝裕和电影一贯的阴郁,这部电影从孩子谋划新干线交汇许愿开始,就透着欢快的发展轨迹;相反的,《无人知晓》仿佛是一堵墙,厚到一点快乐都透不进去,阻隔了孩子该有的欢乐天真和希望,影片带来的气氛就像四人生活的拥挤房间,狭窄压抑,泛着异味,令人窒息。


《奇迹》:发现自己就是创造奇迹

不排除作为JR(日本铁路集团)的命题作文所期望的圆满,但能够将圆满以这样温润不滥情的的方式铺开,是枝裕和交出了相对作者的答案。

是枝裕和能够把《奇迹》拍得如此温馨对于看惯其家庭悲剧内核的观众来说是出乎意料但又十分惊喜的,兄弟俩因为爸爸妈妈的分居被迫分开,哥哥跟着妈妈过着妈妈期望的稳定有保障的生活,弟弟跟着浪漫主义情怀的爸爸体会生活的飘忽,会被没有保障的生活所苦恼但也相对自由,兄弟俩时常会通话交流生活倾吐烦恼,哥哥最大的愿望就是家庭团聚。

故事的起点依旧是家庭的分裂亲情的缺失,但后来的发展却在新干线通车的语境下走向美好,能够支撑起美好的就是新线路通车两车交汇时许愿的强烈意愿。

而那一刻呈现出的影像也渲染得足够美好,导演抛弃原先存在的纪录片质感,转而用技术渲染美丽,这个段落剪辑了三十个短镜头,这些镜头包含了孩子们的所有愿望,没有喧嚣,只有简单的吉他和弦,清晰平淡却真真切切。镜头由空镜切回人物,兄弟俩并没有许下家庭团圆的愿望,弟弟希望爸爸能够成功,哥哥即将喊出愿望时欲言又止,就像哥哥最后所说:“我选择了这个世界,不是家人”,纠结过去不如活在当下,立足现实,不驰于幻想,不鹜于虚声,爸爸妈妈的问题来自现实与浪漫的对立,简单的许愿并不能促使爸妈在两者中达到平衡,终于看开,拥抱世界,这反而让孩子们的成长更加深刻。

众大牌甘当配角

所以,《奇迹》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JR宣传电影,倒像是对之前是枝裕和电影情绪的一次背叛,现实家庭矛盾并没有被解构,但确确实实超越了现实,可以塑造成悲伤的故事被童话寓言覆盖。

影片可以从孩子们踏上许愿之路一份为二,前半部分还是有着现实的情绪,是枝裕和用一贯的固定机位将摄像机运动带来的虚假构建尽可能消解,促使观者把注意力放到影像中,更多呈现了演员的语言肢体表达,体会场景、人物表演带来的震撼,看了这部分很容易把《奇迹》当成又一个《无人知晓》,分别半年没有见面的兄弟俩,死掉小狗的伙伴,演员梦想遭到质疑的女孩,每一个孩子都是携带烦恼的命运体,心中的苦闷无处释放只寄希望新干线通车两线交汇的时候发泄情绪,但这似乎与《无人知晓》有着本质的差别,同样是家庭的破碎,《奇迹》的孩子们有着希望支撑着他们,《无人知晓》里的孩子们从头到尾几乎看不到曙光;后半部分当孩子们踏上路程,《奇迹》就不再是《无人知晓》的变奏。

孩子从开始谋划到踏上路程再到路程中遇到的事情一切都顺利的不真实,校园护士的建议、老师的感同身受,外公的额外帮助让这趟旅程有着天真烂漫不可思议的气息。童话般的后半部分超越了现实,旅程带来愉悦和压力释放后的成熟是真正摆脱负面情绪现实压力的回应,问题消弭,矛盾逝去。

当快乐不再是悲伤的施舍,这样的快乐才是纯粹的快乐,才是找到个人价值也就是成长的快乐。这也许就是《奇迹》与之前是枝裕和作品情绪构造上不同的地方,《奇迹》相较其他影片,不再受制于客观环境的枷锁,转而聚焦成长,侧重了(孩子)个人价值的挖掘。看着脱离了现实,好似童话,但这样徐徐而来的温暖治愈,谁会抗拒。

孩子们呼喊自己愿望,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于自己。

《无人知晓》:那无人知晓的悲伤

是枝裕和总是在探讨家庭,总是以充满矛盾的家庭困局入手。

《奇迹》聚焦分居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痛楚,在脱离血缘关系的社会网络里孩子们得到满足。《无人知晓》类似的,有着家庭层次的血缘关系在妈妈两次离家的行为中解体,弥补这种关系的是外来闯入者带来的感情交流,纱希的角色似乎就是这样的,作为外人纱希虽然同样遭遇着不幸,但没有血缘关系的纱希开始并不是以弥补家庭缺失一环出现的,拿着“赚”来的钱交给长子明更多出自同情而非同理,至少明是这样认为的,他断然拒绝了施舍,在街上疯狂奔跑,面对糟糕的生活,他也不知该如何维系,而纱希以一种服务性质的赚钱方式很自然让明联想到了抛弃自己的母亲,他恨这种方式。

纱希(前)进入“家庭”几乎是全片唯一能感到希望的地方

跑长镜总是有诗意的,代表着情绪的爆发和拉长,是角色心理的延续,一方面,奔跑是属于孩子的,属于自由的,另一方面,在嘈杂的现实里无止境的奔跑,一切从身边掠过,这一刻是自由的,但时间和空间都被抛在脑后,剩下了什么,大抵只有存在和孤独吧,所以,那一刻的奔跑看似缓解了明的压抑,但也许更加印证了他的愤恨、孤独与茫然。

又见长镜奔跑

而作为外来闯入者的纱希消失一段时间后便不再以同情姿态出现,渐渐地,她以一种家庭关系的补充进入了这个破碎之家的中心,明和纱希为妹妹送行的那段几乎是全片最煽情的地方,两人推着箱子,无人知晓他们的悲伤,那样的悲伤不表露,却更像飞机轰鸣下的申冤,不可能被听见,也无处消解。没有语言,只有飞机起飞的轰鸣为妹妹拉起离歌,黎明,配乐响起,继续前行。

《无人知晓》的故事在难以启齿的残酷中上演,却显得不滥情,片中明是沉默的,但平静中有着一种力量,即便狭小的时空充斥着折磨,也必须抗下不能承受之重,生活中的最悲伤大抵如此了吧,还没有成为强者,却要以强者的姿态对待现实,逆境中显露渺小,无力抵抗却不投降,还有什么比被逆境摧残到绝望窒息却依然默默抵抗更令人动容?

史上最年轻的戛纳影帝

纪实的影像语言,细腻的时间刻画,试听层面的真实感深化了观者的惶恐,妈妈离开的一个月、一年,镜头不断落脚在头发、指甲油、钢琴、破旧的衣服等细节上,提示时间的流逝和压迫,跨越一年的拍摄时间也让现实时间和电影时间罕见的统一了,早期是枝裕和的纪实风格在《无人知晓》里随处可见。因为无力,我们担忧,因为真实,我们惶恐,因为承受,我们感动,四个孩子的世界没有奇迹,又或者相依为命的四个人本身即是奇迹。

取材的真实事件其实更加黑暗,妈妈走了,长子毒打小妹妹致死,妹妹被发现时因为饥饿奄奄一息,弟弟同样饥肠辘辘,影片看似真实,实则以真实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美化的故事,而这样的真实足够敲打观众对现实世界的那根弦,是枝裕和描绘的残酷现实是真实存在甚至被美化过的,导演提出了关于遗弃孩童生活保障问题,这在当今都无法完美解决。影片最后妹妹愿望实现到纱希家庭四人牵手是是枝裕和隐藏在平静中的微暗之火,这个世界已然扭曲,但请别扭曲了孩子的那点空间。

无力感带来的悲伤也许就是《无人知晓》所呈现的那样吧,看完《奇迹》后再看《无人知晓》,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儿童遭遇竟会有如此反差,与《奇迹》不同的是,孩子的单纯遭遇到了现实的不幸,对时间的细腻刻画也加剧了观众的惶恐与纠结,当每次微笑都是残酷现实的施舍,面对那样简洁直白的惨剧,作为很难为解决遗弃儿童问题做出贡献的自己,只能对着是枝裕和的影像抒发感想,不由的一声叹息。

相关文章

  • 孩子们在逆境中的成长与无人知晓的悲伤

    最近看了两部是枝裕和关于孩子的电影,先看了《奇迹》,感叹孩子们追寻自己想要生活的义无反顾,努力到偏执,偏执到可爱,...

  • 逆境

    成长功课第74天:面对逆境要不断的突破与成长,才能开发我们内在的能量,觉察自己在逆境中的突破与成长。 自2016年...

  • 什么才是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

    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都得在逆境中与不幸共处! 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即便在逆境当中、在黑暗当中、在悲伤当中...

  • 在逆境中成长

    逆境,有的时候会让人丧失前进的勇气,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是对于坚强的人来说,逆境又能够让人更快速成长,更快地去实现...

  • 在逆境中成长

    人的一生,顺逆交织,有谁能真正预知下一步将会怎样?谁不是一边摔跤,一边起身拍拍身上的土,总结总结教训,便马不...

  • 在逆境中成长

    怎样才能成长?我的回答是失败、逆境。在失败中走过的人才能更加成熟,在逆境中方可成长。 就像有人问:亲人是什么?亲人...

  • 在逆境中成长

    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在逆境中,不要一味地怨天尤人,要多考虑怎样...

  • 在逆境中成长

    当幼鹰足够大时,母鹰便将幼鹰赶出洞外,使幼鹰懂得了飞翔。相反,若是继续将幼鹰留在洞中,那么将来幼鹰便会在弱肉强食的...

  • 在逆境中成长

    人生不论长短,总要经历很多,有些人无法和解于过去,有些事无法沉淀为回忆。你若非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

  • 在逆境中成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们在逆境中的成长与无人知晓的悲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mr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