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成长型思维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终身成长》。这位女士的观点是,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通过培养可以不断提升。与它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就是相信能力与生俱来,需要被证明。
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看似很容易判别真伪,毕竟我们从只会哭的奶娃到可以独自生活,天知道提升了多少倍能力,能力显然可以不断提升。但生活中,这是个藏在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没那么容易发现。
我曾经就是个强固定型思维的人,上学的时候一路凭着小聪明,成绩一直不错。直到高中,我都没有学会真正的努力。小聪明是有天花板的,对我来说就是高考。其实在复习阶段,我就已经发现自己不像从前一样“顺利”了,但因为一是没有养成“努力”的模式,二是头脑中有一个声音说:我“天资聪颖”,笨孩子才努力学习呢。所以,这次“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结果与我的理想有不小的差距。
更糟的是,这个挫折并没有让我吃一堑长一智,把这个考试结果归因为“我不聪明,我能力差”,内心深处备受打击,甚至自信心也跌倒了低谷。在后来的求学和工作中都深受影响。
没有养成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潜意识里不让自己过于努力,所以也就很难坚持和真正投入一件事情。我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头脑中有这样的声音:如果我都努力了还不行,简直太丢人了,还是别努力了。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什么持续的爱好,无论乐器还是艺术,总是上手很快,然后在有了难度之后就say byebye。
直到我过了而立之年,才知道还有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这回事,方才如梦初醒。即便知道努力重要,改变这个“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来来回回的反复,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忘记,一次次的提醒。当我半信半疑的努力和坚持着,达到了自己从前根本不相信自己能达到的状态时,那种感觉真好,我也才真的从内心认可了这个思维的好处。
现在,我有时候仍然会觉得有些事情太难了,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对自己评价减分,我能觉察到,那种失落和苦闷,是真实的。但我选择告诉自己:再试试,再坚持一下,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句曾经我很“嫌弃”的话,体验到了,才知是真理。
【鸡娃启发】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很多时候,这种莫名其妙的“偶像包袱”多半是父母给背上的,从小夸孩子:真聪明!又考第一名!想要什么给你奖励!孩子潜移默化就记住了,聪明是值得被夸奖的,成绩是重要的。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呢?又板着脸批评:怎么回事!孩子心想,哎,原来我是个笨蛋,干脆不学了。
自己有“惨痛”的教训,所以希望娃可以避免。“放弃”这件事不用教,得出一个“娃不是这块料”的结论也很容易,难的是让孩子从小就习惯面对挫折,能够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学会坚持,看到坚持的好处。
固定型思维的家长不敢面对挑战,也会阻止孩子接受挑战,以避免失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殊不知打击孩子的正是家长的“固定型思维”。同时,总在“舒适圈”里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也会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虽然安全,但是没有成就感。只有做有点挑战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让看到自己能够不断进步,才会让孩子有真正的自信和自尊。
过去已逝,从今天开始,每个人都能变得更好。做好自己,再影响孩子吧~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5)篇 13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