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里,我们探讨了悬疑小说如何制造悬念,并总结出最重要也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下篇里,笔者将带着大家进一步研究悬念的运用机制。
看希区柯克悬疑小说集,有个很奇妙的体验:作者仿佛有一千一万种埋炸弹的方法;只要作者想,他可以把炸弹埋在任何一刻他认为最有效的时候;只要作者想,他也可以把炸弹交到在任何一个他认为最有效的人物手上。
在这千变万化的小说阅读感受过程,精明而挑剔的读者们面对着这一千种、一万种悬疑小说模式,也许很容易辨别出优胜劣汰,然而在本文中,我们并不需要给这些悬疑小说分出子丑寅卯,谁先谁后。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一种方法打动我们的点是什么?为什么这种机制或结构可以产生这样紧张而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为什么某一篇小说读完以后,读者的心情紧张却漠不关心,而另外一篇通篇下来心情淡定可最后却细思极恐?总的来说,悬念炸弹在小说中到底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有效性)?以及它的心理逻辑是怎样的?值得分析。
一、心理层面解析悬念有效性
我们发现与"悬念"最相关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注意"概念。下面就从"注意"的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包括客观刺激因素和主观刺激因素。其中,客观刺激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等特征。主观刺激包括人对事物的兴趣、需要和态度、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
(一)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埋下不确定的悬念炸弹
悬念已然是一个不确定的事物,如果这个不确定性还在不断的活动变化,制造着更多的不确定,相当于读者在阅读故事时不断被新的不确定性刺激着,从而增强了悬念在小说写作运用中的有效性。
希区柯克悬疑小说集中“暴露的密码”故事,讲述了曾有嫌隙的两位盗贼相约盗窃、互相算计的故事。
巴克向安东尼提议一起去干一票大的,并表示“只你我两个人,没有第三者参加。”安冬尼心中则想:上次在旧金山正是有第三者参加,才被巴克吞掉了自己应得的一份。如果只有两个人的话,一个对一个,自己倒是不怕巴克。此处作者抛出一个悬念:这次的盗窃如果只有两个人,安东尼是有把握不被吞的。
巴克的提议,安冬尼没有立刻同意,而是让巴克把图留下来,答应第二天答复他。安冬尼想了一夜,越想越觉得巴克会在得手后,出其不意地暗算自己。比如巴克预先埋伏两个人在小巷里……事情不只是开保险柜那么简单。第二天巴克打来电话,安冬尼回答:“我干了。” 这里悬念产生了变化:巴克有可能找人埋伏,安东尼明明很担心,却仍然同意了,他是考虑如何应对?
紧接着,安冬尼在行动前先前往目的地侦察了一番。一切都和巴克说得一样,但是那条小巷不大对头。小巷黑漆漆的——里面可以藏许多人——如果有人躲在那儿,等候着他从楼梯上带着价值二十五万元的珠宝走下来,情况可不妙。
悬念又有了些变化:这么危险,安东尼会改变主意吗?
到了真正行动的时候:安东尼顺利打开了保险箱,两人却发现保险柜里是空的, 安冬尼气愤地大叫:“你说过有百分之百把握这里有珠宝!”
至此又是一个巨大的悬念转折:居然没有珠宝,巴克又骗了安东尼吗?巴克到底想干什么?
最后结局到底如何了,相信聪明如你也未必能猜到?这里不剧透了,有兴趣的人去翻看一下小说集,真的值得一看。
不确定的、有变化的悬念通常是反套路的。那什么是顺套路的悬念形式?譬如哆啦A梦,它拥有取之不穷的百宝袋,每一集都会从它的百宝袋里掏出一个宝贝来拯救大雄。掏出什么宝贝是一种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是基于掏宝贝救大雄这一套路的,所以会更适合小朋友阅读,因为小朋友更容易被重复变化的事物吸引。而同样是日本漫画的柯南,刻板套路就少很多,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人物和人物关系出现,悬念随着不同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比哆啦A梦的悬念变化多得多,因此柯南更适合成人阅读。
记得早几年有一部斯嘉丽主演的电影《超体》,电影的悬念是斯嘉丽扮演的女主服下了一种药物,这种药物让她不停异变。从电影开始的前15分钟,斯嘉丽已经开始了异变,然后直到电影120分钟后结束,斯嘉丽在不停地异变,虽然异变情况是发展性的(越变越强,最终化为空气,无处不在......)可是观众们的感觉味如嚼蜡,电影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她变啦,她变啦,她又变啦……须知重复变等于没有变。
再举一个正面案例,笔者本人很喜欢的穿越剧《仁显皇后的男人》,当时这部剧跟另一部穿越剧《屋塔房的世子》同步热播。莫怪播出后评价差那么远,单从两部戏同样的穿越梗(最大悬念)的变化运用,仁显高出百倍不止。屋塔房里世子穿越后便一直留在现代与女主谈恋爱,古代和现代更像是前世今生的概念。而仁显剧的男主角金鹏道穿越后,持续往返与古代与现代,并且每一次往返,现代里的经历会影响古代,导致历史发生变化,古代的经历也会影响现代,导致女主的现实人生发生改变。简单的穿越梗因为持续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仁显剧与同类穿越剧相比显得卓尔不凡。(此处弱弱地比较了一下寻秦记,从穿越悬念的使用上,寻秦记实际上简单而无变化,跟步步惊心等小说一样,穿越只是为了给主角出现一个理由。
(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对比状态下,真正的悬念将更具有看点及更令人信服
以金庸知名小说《射雕英雄传》为例,他的人物出场能够形成一种逐级对比的状态,逐步增强读者对下一个悬念(刺激物)的关注和信任。
一开始第一章时,你觉得丘处机已经是绝世高手,性格古怪的江南七怪也当得武林的中流砥柱,读者们心想,莫不是要讲述全真教和江南七怪的故事?紧接着梅超风出现了,大名鼎鼎的全真七子都不敢小觑,江南七怪一下子相形见绌,读者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到梅超风身上,深信这个人物必是重点人物;再后来,完颜王爷请来一群武林异士,奇招妙技耍得虎虎生威,读者又开始琢磨:原来真正的高手竟在这里?然后洪七公来了,东邪也出现了,郭靖同学跟着江南七怪学了十几年武艺还处在江湖十八线,洪七公一招亢龙有悔,就让他立刻晋身武林一线,江南七怪简直弱爆了。而江湖人闻风丧胆的梅超风在东邪面前乖得像只小白兔,全真七子已经被读者们鄙视到土里去了。读者们终于放心了:这是真正的高手无疑了吧?然而只要小说还没完结,读者们都不敢确定,说不定接下来情节,会跳出一个扫地僧,一招KO洪七和东邪,也是极有可能的。
刺激物的强度和新异性容易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三)人对事物的兴趣和态度影响读者对悬念的感受度
人们对自己关心的人物和事情,会把这个人物的重要性和价值度放大千倍万倍,就像粉丝们为了自己喜欢的爱豆愿意花不菲的费用只为给偶像打call应援。如果文章中的人物塑造契合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进而关心起人物的命运和发展时,那么跟人物相关的悬念效果在“入戏的读者”眼里也会成倍放大。
小说集“第三种可能”故事,论悬疑度未必拼得过集子的其他故事,可是它却是笔者在本小说集中最喜爱的一个故事。故事主角老人汤姆,他的妻子被歹徒无辜杀害,然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汤姆又遇到了杀害妻子的歹徒,并且目睹歹徒抛尸且被发现、追杀。接下来就是汤姆老人与三个强壮歹徒斗智斗勇并反过来制服了歹徒的故事。我相信即使我已经做了以上剧透,读者们如果翻看到这个故事时还是会被打动,并且为老人能否制服歹徒而揪心。因为这个故事里的老人太令人心疼了,老人的爱妻形象太得人心了。文章最后一段话是这样的:
他们的最大错误是错误领会了交易条件。在他们的想法中,他只有两招:一个是放了他们;一个是不放他们。他们从没想到他还有第三招。 他们的更大错误是不该用家人威胁他。即使乔伊娜已死,他也不愿她的安全受人威胁。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和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机制类同上一段“人对事物的兴趣和态度”因素,也暂不赘述。
二、从逻辑层面解析(检验)悬念有效性
这里要提到推理的四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分理由定律。
(一)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其包括思维对象的同一、概念的同一和判断的同一。根据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有两种: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众所周知,中国内地影视剧如果涉及鬼怪是过不了审核的,所以我们常常跑到电影院看中国恐怖片,都不会出现真正的鬼怪,电影的最后肯定会揭晓,原来是主角人物的精神错乱或黄粱一梦。所以观众们在看这样的电影时常常觉得不爽,闹了一整部的鬼,结果你告诉我其实是做梦是幻想,颇有种被耍的感觉。原因就是电影主创技巧地绕过了同一律,使得前后同一。而实际上,观众们的思路仍然停留在一开始暗示的那个实际的思维对象、概念或判断中。
沈腾和马丽的《夏洛特烦恼》,从喜剧效果上是非常成功的,可是这个喜剧效果产生的前提是沈腾喝醉做了一个非常长、非常细致、非常精妙的梦,并因为此梦改变了一直以来的观念。用同一律深究起来,电影创作者把夏洛的梦跟平时正常的梦放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有混淆概念的嫌疑,因此这个悬念设计是不太高明的。
(二)矛盾律通常被表述为A必不非A(A一定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前文举过的“爱神无顾”故事,一个年轻又有魅力的小伙子为什么对一个老而丑的老姑娘一见钟情,不为钱不为利,而且老姑娘并未对他作出什么特殊的行动。这个悬念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读者会觉得这个故事就是瞎说,没有逻辑依据。而故事的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原来这个年轻人是个有恋母情结的精神病患者。果然,这个疑似触犯了矛盾律的悬念只有精神病才能解释了。
(三)排中律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冰处女”故事,安娜对里恩提出了最大的悬念,嫌疑人史杰夫的不在场证据:安娜和史杰夫案发两人呆在一起。于是摆在警探里恩面前的是两个论断:一是史杰夫没有杀奥丁,一是史杰夫杀了奥丁,根据排中律这两个论断必有一真。而故事中安娜举证案发时自己和史杰夫案发时在一起,论断是史杰夫没有杀奥丁。里恩必须判断安娜的话是否可信,因为安娜是镇上德高望重的法官女儿,而且一直在人们心目中是高贵、诚实而冰清玉洁的形象。她与里恩是很好的朋友,从各个角度分析,安娜都不可能为了一个名不见真传的史杰夫自暴其丑。所以安娜所陈述的,她爱上了史杰夫,案发当时与史杰夫在一起这一举证是可信的。所以最终里恩推断史杰夫没有杀奥丁。
看过故事的读者知道,真正杀害奥丁的是安娜,安娜其实是巧妙运用了排中率推翻了自己是杀人犯的推断。先让里恩相信案发时安娜和史杰夫是在一起的,使得史杰夫有了不在场证据,同时安娜自己也有了不在场证据,所以里恩只能推断安娜也没有杀奥丁。
(四)充足理由定律指任何判断都必须有个充分的理由。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可以分解为四种形式:生成的充足理由律(因果律)、认识的充足理由律(逻辑推论)、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数学证明)和行动的充足理由律(动机律)。这个定律呼应了笔者上一篇文里提出的所有人物的行动都会有个理由,有的人物为了爱而抗争,有的人物为了利益勾心斗角,有的人物为了保护掩饰自己的犯罪而宁愿玷污自己的清白,这种种理由暗藏在整个故事里,使得故事悬念符合情理,真正有效。
希区柯克的悬疑小说集像个宝库,笔者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这次先讨论到这里,再有其他感悟,再来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