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从视角学的角度来看一下女偊的两次回答,其视角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
女偊第一次回答,将“闻道”分成了七个主要阶段: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由外向内回归本源、本体的过程。以视角学范畴【超级视角-心-视角-视界-世界】来对照的话,“外天下”即是生命视角对“世界”的超越;“外物”即是生命视角对“视界”的超越;“外生”即是生命视角对“视角”(二元对立有生有灭之视角)的超越;“朝彻”即是生命视角对“心”的超越——妄心尽,真心显;“见独”即是生命视角对“超级视角”的照见(自见);“无古今”即是超级视角对自性的照见(自明);“入于不死不生”,即是超级视角对自性本来面目的照见(自觉)。
女偊第二次回答,将“闻道”分成了九个方面:闻诸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闻之瞻明、闻之聂许、闻之需役、闻之于讴、闻之玄冥、闻之参寥、闻之疑始。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破迷显真的过程。这九个方面,属于具体实践的方法,总体而言是贯穿于上面所说的七个阶段的,只是在不同阶段,某些方法作用更加突出而已。
另外,这九个方面中,其中有一种方法又是贯穿所有这九个方面的——同时也是贯穿七个阶段的,那就是“参”。
虽然文中只在“参寥”中体现出了这个“参”字,但其实“参”字是贯彻始终的。而且,只有“参”取得了突破,修行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参”包括两个方面——理上的悟(明理)和事上的觉(验证),“参”即是在悟中觉,在觉中悟,直到悟透觉圆,即是真正的觉悟。
在“参”之中,深入的观照又是其中的核心,如果缺乏深入的观照,那么“参”就一直深入不下去,更无法“参透”。
说得再直白点,所谓的“参”,其实就是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精神高度专注集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常深入的观照、追究、体悟,直到“参透”为止。在视角学中,所有这一切都与视角有关——一切皆是视角。
以“外天下”为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理论上为什么“天下”是可“外”的,一个是在实践上如何真正实现“外天下”。
先说理论。在视角学范畴中,心是超级视角的投影,视角是心的投影,视界是视角的投影,世界是视界的投影。“外天下”的“天下”对应的是“世界”,为什么“世界”可“外”——可被超越,是因为“世界”仅仅是呈现在“视界”中的影像。当视角改变的时候,视界就改变了——世界也就同步被改变了。或者说,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世界”存在于“外在”,因此当视角由“外”转向“内”的时候,“外世界”——“天下”就“消失”了。这就是理论上“天下”为什么可以被“外”、被超越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是视角学中独有的世界观。
再说实践。理论上明确了之后,只要按照理论进行实践即可。比如在视角学中,为了实现“外天下”,就需要把生命视角从外在转向内在,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为对自己身心的关注。在对自己身心的关注中,再次将生命视角向内集中,集中于对心灵本身的关注。比如由“心斋”开始逐渐深入,逐渐发展到“坐忘”,在逐渐发展到“撄宁”。通过这种训练,“外天下”的实现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过程,一切皆是水到渠成。
注意,通过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将使理论获得实质性的升华——从知识变成智慧,因为已经验证了的确如此,而且是以自己生命本身的实际状态实现的。这将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从而形成对真理的确信。这会形成一种正向循环,使得理论和实践不断地相互促进,向更深、更高、更广处发展。智慧也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加博大精深。
如果没有理论上透彻的领悟,只是在实践中进入了某种状态——看起来状态本身是一样的,那么会如何呢?注意,状态本身是变化的,除非处在这种状态之中一动不动——比如有些禅定功夫高的人,可以一定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但他终究还会从定中出来,如果没有理论上的领悟,那么这种定是没有智慧的。因为他依然会把外在的世界看得很真实,在定中的时候,他只是“躲”在定中不被外界干扰而已。一旦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依然又会被现实生活所包围,该烦恼还是烦恼,该痛苦还是痛苦。因为他缺乏转化的智慧。
如果只有理论上的领悟,却缺乏生命实践上的验证,那么这种理论的领悟其力量是非常微弱的,根本无法解决红尘中各种问题,更无法超越生死。理论上的领悟,就像画上的火炬,无法照亮生命的暗夜。只有深入的生命实践,才能在生命之中点亮一盏心灯,从而照破千年的黑暗,引领生命一步步走向天光灿烂的黎明。
生命视角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充分汲取东西方生命智慧修炼的各种优秀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以生命视角智慧的升华与超越为核心,为当代人解除生命困惑、解除生死疑问、建设和谐、安宁、幸福的心灵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人类生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以视角学训练而言,女偊的第一次回答,就是生命视角不断向内聚焦,重新回归于生命本体视角——超级视角的过程,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超级视角的自觉、自明,从而开启超级视角的智慧。女偊的第二次回答,可以说是直接启用最强有力的视角学工具——“参”,即高度专注而深入的观照、参究、体悟,通过阅读、背诵、反复吟咏来获得理论上的领悟,然后以自己的生命为实验室进行深入而精进的实践,在实践中深入观照、深入参究、深入体悟,从而获得实践上的体验、体会和验证。直到最后,理论与实践皆领悟透彻、圆满,然后再以此来指导日常生活行为。比如,女偊在跟南伯子葵对话的时候,依然时刻守护着“道心”——心与道合,以道为心。注意,这时的女偊已经没有了“自我”,她已经成了“道”的载体,她对南伯子葵说的话,就是“道”在说话,就是“道”在传递关于“道”的智慧。只是南伯子葵的“自我”太过强大,所以他也只能看到另一个“自我”——那其实是他自心的投影,而看不到“道”正在对他“传道”——这就是当面错过。
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也读过《庄子》,那时还听说《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真经》,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真人,那时还想,庄子不就是一个文学家吗,道教中对他这样称呼只是一种对他的抬爱吧。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还是太年轻、太浅薄了。记得雪漠老师曾说过,一根筷子想要衡量大海的深度,那怎么可能呢?年轻时的自己,不就是这根筷子吗。
好在这根筷子知道反省,也知道不断地追问,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追问生命真相、追问生死真相、追问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路上不断前行,也许走得磕磕绊绊,也许经常会走很多弯路,但心中对生命之“道”的追求永远不曾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与所有致力于追求生命大道的朋友一起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