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崇”,是推崇,是增加。“修慝”,“慝”(tè),上面一个匿,下面一个心,把心藏匿起来,指心里的私心邪念。樊迟就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怎样去除心中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
“善哉问!”问得好!孔子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做事,后计得,不就是崇德吗?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个我们懂,因为问收获,是问不来的。收获来自于耕耘,唯有耕耘可问,收获不可问。要因果导向,不要结果导向。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不要急于成功。因为成功很简单,主要靠时间。一万小时定律,时间到,成果就到。不到怎么办?儒家也有答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都学过多次了。但是,这和崇德有什么关系呢?
张居正老师一句话就说透了——一心不可二用!如果你做一件事,马上就要计其得,你惦记了得,就惦记不了那事,那事就干不好!私心一起,德就崇不了。私心一起,别人看你,如见肝肺然,能把你给看透了,那得,也得不着。因为人家也很紧张,要跟你计得,干脆算了,不跟你弄了。
反过来,如果不计得失,只计做事,则本心至善,心志专一,不遗余力,日日不断之功,其功可成,日日不断之善,其德日积而不自知,这就是崇德之事!
再说“修慝”。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专攻击自己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过失,不就清除了邪念了吗?
我们的邪念,主要是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同时也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什么事,都是别人的错;什么问题,都是别人在害我。一说什么,都是别人缺德。他缺德,你着什么急呢?他缺钱,你也没替他着急啊?你着急的,应该是自己缺德啊!
假如新闻联播搞个采访,满大街去问:“大爷!您缺德吗?”一听这话,怎么骂人啊?非打起来不可。因为人人都认为缺德是别人的问题,我自己不缺德。不缺,就不需要崇德,也修不了慝了。我也经常问自己缺不缺德,缺!缺得厉害!着急!德、智、体、美,四大皆空,就没有一样不缺的,真是穷得只剩钱了,曾子说的“是谓穷民”。
“您缺钱吗”?前面说了,先事后得,专攻德智体美,不管是靠修养,靠智慧,靠体育好,靠颜值,钱都能来。
最后说“辨惑”
霸天下者有三戒,不要贪心,不要愤恨,不要急躁。越贪心,失去越多;越愤恨,灾难越多;越急躁,摔跟头越多。哪头大,哪头小,算清楚,就不会贪;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就不会愤恨。轻重缓急掂量清楚,就不会急躁。这三条戒掉了,霸业就近了。
恨不得,恨不得,恨,就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