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落英缤纷论语大讲堂国学与传统文化
《论语别裁》140(颜渊)|崇德、修慝、辨惑

《论语别裁》140(颜渊)|崇德、修慝、辨惑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7-26 07:00 被阅读4次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改正过失,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迷惑吗?”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修己治人”尤其强调个人修养。在这里孔子就提出了个人修养的三个方面,崇德、修慝、辨惑。“崇德''是充实自己的修养,“修匿”是改进自己修养,“辨惑”是不糊涂、有智慧、看得清楚。要提高个人修养就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去做。

        第一个方面是“崇德”。崇就是推崇,把内在的气质培养到崇高的境界。孔子说,崇德就是“先事后得",要先劳动后收获,先付出再收获。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心理,即不付出或付出很少就想得到很大的收获,总是期待着“天上掉馅饼”,这种思想就是无德的表现,是要不得的。

        第二个方面是“修慝”。“慝”是一种心理作用,是人的理智情感。“修慝”是指一个人内心的修炼,将自己矛盾的心理,理智和情感上的矛盾,修复平和。孔子说,要“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认为,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宽容大度,这样的人才可以远离怨恨。人性都存在弱点,都容易原谅自己而不容易宽宥别人。君子与普通人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能够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第三个方面是“辨惑”。“辨惑”就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对于善恶、是非、情势等都了如指掌。这里的“惑”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迷惑。这里说的是不要意气用事,否则就容易陷人冲动,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事,生起气来,把自己身体生命都忘记了,要与人拼命。犯了法弄出纰漏来,连带父母、妻子、儿女都受了罪,这不是最糊涂的事吗?

        如果你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先事后得,严己宽人,不感情用事,你的个人修养就上了一个台阶了。

相关文章

  • 《论语别裁》140(颜渊)|崇德、修慝、辨惑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

  • 12.19崇德、修慝、辨惑——论语解读

    12.19崇德、修慝、辨惑——论语解读 12.19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

  • 论语·颜渊21

    分享《论语·颜渊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

  • 《论语·颜渊篇》学习心得

    今天学习《论语·颜渊篇》之《樊迟游于舞雩之下》。这则《论语》是樊迟问孔子关于“崇德、修慝和辨惑”的问题。 里边的“...

  • 怎样才能提升思想境界?《论语人生》第三季20

    《论语.颜渊篇》第二十一章: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 《论语·颜渊第十二》21: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论语·颜渊第十二》21: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

  • 我和儿子的《论语》

    颜渊篇(二一)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

  • 崇德、修慝、辨惑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 崇德,修慝,辨惑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 敢问崇德修慝,辩惑。” 子曰:“善哉问!事先后得,非崇德与?功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

  • 崇德、修慝、辨惑

    【原文】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①。"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140(颜渊)|崇德、修慝、辨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cm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