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运,我遇到了我的第二任中医老师,也就是我的大师兄。我的大师兄是在国家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考上山西中医大学的。
我在师傅的诊所里学徒时,他已留校当了助教。而我的大师兄给我找来一个内部指标,让我有幸进入大学学习。
我是理工科学生,高考差三分名落孙山。由于家庭困难,孩子多,只好读了一个卫校。今天,我又走进了校园,虽然不是我梦寐以求的理科,但是能再次走进高校的大门,我非常感谢我的大师兄,他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贵人,也是真正将我代入中医门槛的老师。我时常想人生的道路上,能有几人在帮你?没有人嫉妒你,害你就算好的了。我的大师兄,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代课老师,他给我们讲的是《中医基础理论》。
大学的课程比较多,要学习《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中医儿科》、《中医妇科》,加上其他课程大约有几十门功课。
上高中时,重理不重文,尤其是文言文学得不好,高考时文科的分数拖了后腿。现在坐下来先学医古文,感觉就是一个难。
余每览越人虢之诊,望文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这讲的是什么?要学好中医,你首先得学会古文,你连古人在说什么都不懂,又如何能看懂医书呢?
师傅要求我看原著,不要看别人翻译过来的文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你读的多了,看得多了,你就思考的多了。如果一上来就看人家翻译过来的东西,可能就将自己的思维禁锢在别人的思维的框框里了。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不是因为他交给你做什么,而是指点你怎么做,让你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师傅这是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五年里,要学的中医课程很多,八门主课还有五、六门副科,要想学通学会那可是痴人说梦,现在就是大师级别的医师,也就是在某个领域里有所见长。
理论得来总觉浅,书到用时方很少。学习中医能有师承,那可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有这个福气,跟着大师兄,在大城市里,省会太原学习中医。
省会毕竟是一个大都市,南来北往的人多,常住人口也不少,接触病人的机会也就很多。
我跟着师傅出诊,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病人,也遇到过不少疑难杂症。我不想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不讲八纲辨证,表里虚实,这些理论一下也讲不清楚,而且课本上都有。我只想讲一讲师傅在临床论治上,是如何辩证下药的。
有一个患者,女性,50来岁。头胀痛、跳痛二月,伴有目赤、心烦,专家切脉诊断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处方如下: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25克、珍珠母2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制首乌15克、龙胆草5克、甘草3克十剂。患者服用前三副后,症状明显缓解,服用第四剂后,开始出现周身不适,服用到第六剂,周身疼痛。患者说:“感觉体内有一个东西在窜,一会在上,一会在下,有十几个地方同时疼痛。”专家反复切脉,反复看方,一脸茫然,也不知道如何给病人答复。患者平时性情急躁,眼看自己的病没治好,反而增加了一个新病,拉着专家的衣服,非说这是医疗事故,要求赔偿,上法庭,要告专家。正好师傅带着我查房看到这一幕。师傅耐心地给病人讲解,安抚病人的心。然后说:“我来给你切切脉看看。”患者很不情愿地坐下来。
师傅把脉,六脉平和却没有神气,似有三分散漫,你看我师傅人家能把脉的神气都能号出来。师傅又看了看处方,专家给患者开的是养肝、镇肝、泻肝、柔肝、诸法于一方,药证相符也没有错啊!为什么病不见好,反而增加病情?师傅放下药方,想看看患者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见患者气呼呼地,胸脯一起一伏,两个眼睛瞪的大大的,满脸的怒气还没有消,想把人吃了,这就是一个母老虎的形象。
师傅大悟,这妇女平素性情刚烈,肝气旺盛,现在诸法合施,患者的肝气欲升被镇、欲激被泻、欲燥被柔。肝为将军之官,对全身有统帅的作用。这位患者之肝,好比一个统帅三军的将军,被镇之、压之、导致三军无人统帅,各自为阵,出现周身不适。想明白这一点,老师和颜悦色地对患者说:“医生的处方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你服用第一副药就会不舒服,而事实上,你服了三剂效果都很好,可能你这几天生了闷气,气在体内,所以感到不舒服。方中再加上一味疏肝的药就可以了。”
“不会这么简单吧,我怀疑是慢性中毒。”患者说
“这样吧,你不相信,你先包10克薄荷回家,泡泡茶喝,如果不痛了,说明我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还痛,你来找我,我带你找院长给你处理这事,你看也不在乎这点时间吧!”
“那好吧。”患者领着药愤愤不平而去。
“薄荷能解决问题吗?”专家疑惑地问道。
“患者性情刚烈,养肝、镇肝、泻肝、柔肝同时运用时反佐,现在就缺一味疏肝之药,你说加上它,病情不会好转吗?”专家一下子明白过来。
我举这个案例,是想说明治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专家也会犯错误。不是你懂点八钢辩证,阴阳五行,药理药性,脉象方剂,就能治好所有的病。俗语说:“读方三年,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没治病之方。师傅能治好这病,跟他家学师承、历练和经验以及勤奋好学,善于动脑是分不开的。学医死记硬背,也许你也能治好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但是当你遇到这样一个复杂的病例,你就无从下手了。
我有一个这样的好中医带着,你说这不是我的福份吗?中医博大精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学医、懂医、用医,总结前人的经验,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那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有的医生,理论学得好,阴阳八卦、五行之说、论证辩治说的一套一套地,但在临床治疗中却束手无策。有时候,病也对症,方也对,药也对,病人就是不见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他就是没有掌握阴中有阳,阳中带阴。补的时候要破一下,升的时候要降一下。这些临床经验,哪能一下就学会。药性的配伍,用药的剂量,药性的经络走向,这可是要好好学习的呀。你也不要气馁,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十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能。但是有老师带着,走的弯路就少,有了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如果一个人瞎琢磨,弄不好走火入魔,自废武功。能成为名医的有几个?现在庸医比较多,认识几个方子,看过几本医书,会背几句汤头就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了不起。但在治病的时候用的是抗生素、中成药,你说这样的中医能有所发展吗?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医,就要学好中医的理论知识,真正认识中医治病、用药的原理,真正的学通、学懂阴阳辩证,治病求本,驱邪扶正,标本同治的治病原则。
五年的大学学习,不过是掌握中医知识的一点皮毛,背会了一些方剂,懂得了一点药性,学会了一点配伍,弄懂了一点病变。学会了一些术语,比师傅那是差的很远,辨证论治,灵活用药,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