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义兑镇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老中医姓田,因为善于用六味药给人治病,人称六味先生。先生的后人,现在在太原中医学院任主任医师。
兑镇,可是一个有名的地方,虽然它小,但是因为它有优质的煤矿资源,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本人还派有一个班的兵力,驻扎在兑镇,掠夺那里的煤炭资源。
因为有煤、有资源,所以兑镇的人流量也比较大,穷苦的农民除了靠地上长得庄稼糊口外,就是下煤矿做矿工,挣点辛苦钱。由于有煤矿的存在,也就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发展,所以饭店、旅店、理发店、中医药店就孕育而生。
老中医田先生,这位六味味先生在镇上也就开了一家小小的诊所。
我就学于孝义卫校,毕业后经伯父介绍从师于六味先生,每天的任务就是抄方。跟现在播出的《老中医》有点一样,区别就是老师说药我记方。老师一边号脉,一边问诊、望诊,然后就说:“党参三钱,白术六钱----。”做徒弟的就要赶紧记下来,最后老师在看一遍,没问题交给病人去抓药;有问题,老师在思考半天加上两味药。那时用的是复写纸,原件留存,复印件给患者,就是为了防止以后有问题便于查找。
所以师傅要求我们的方子上的字体要写的清楚,字体不能太潦草。在《老中医》里,翁全海不收字体写的不好的徒弟,也是实事。那时的大夫都很敬业,做事很小心。如果有个医疗事故,不仅要赔钱,而且名誉坏了,那你就不要在当地开馆了,不开馆就断了生路,所以每个医生都很负责,不敢有半点差错,不能看的病绝不给开方。《老中医》翁全海给患狂犬病的孩子开了一副药,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的事,那只是一个故事。医生绝对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毁了自己的名誉和声望,这些都是长期成果的积累,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所以医生给你开药,就是有办法能治,如果有缺德想挣钱的医生,也会开些不会致人死地平和的药,就是吃了死不了,也不会有疗效。否则,不会随便给你开药而治死人的。
我给老师当学徒也是很辛苦的,老师每天看40-50个病人,你就得开40-50个方子,而且你的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的每个发音,要是把方子记错了,老师不高兴,你就得滚蛋。前面已有几个徒弟由于听不懂老师的话,记不住药名,被老师打发回去了。老师要挣钱,你连方子都写不好,药名都写不来,老师要你干什么,一天40-50号人,你这多耽误事。好赖我学的不错,头脑也比较灵活,所以跟着老师的时间也就长了些。
老师没有时间教你用方、用药,全凭你自己琢磨着学,一星期七天,星期日师傅不出诊,晚上六点以后也不出诊,师傅要休息。这段时间师傅回家,我在诊所里住,一边整理白天的方子,一边进行学习。
师傅有一点好处,就是用药少,只有六味,剂量也不算大,虽然每天40-50人看病,我也能记过来,时间长了也摸索出师傅的一些用药规律。
比如这六味药,就是按君、臣、佐、使、引再加上一味辅助药,加强主药的作用,而且只开三副。师傅说了,中医老一辈说:“经方不过三。”也就是张仲景创立的经方,如果吃了三副还没有感觉,那就得重新开药了。但是,师傅总能对症辩治,三付六味药,药到病除。而且常用的药就是当地都有的党参、白术、甘草等也不贵,普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所以很受老百姓欢迎。而且治疗效果好,来看病的人就多,师傅的名声也就在外了。
晚上一看书,原来师傅用的药方都是《伤寒论》里的经方。什么小建中汤,大青龙汤,当归四逆汤等等,这不都是我早就背会的吗!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发表温中通脉好。
我像发现新大陆一夜的高兴,原来中医就是这样治病的,发汗用麻黄,补气用黄芪,补血用当归,这不是太简单了吗?后来我又冷静的想了想,不对呀,要是这么简单不都是医生了吗?师傅的药量与经方的一样么?一对照,才发现,师傅的药用量与经方不一样,师傅可不是照搬原方,而是有自己的用药原则。这热血沸腾的心情就又慢慢冷了下来。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这可是每位医家的秘诀,怎么会轻易传给别人?虽然,我跟了师傅两年了,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师傅的真传。医家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古训。师傅是凡人,他有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大师兄,后来我的第二任中医师傅,师傅自然把家传的医技和他的经验、本领都传给了他的儿子。我们这些做徒弟的只学了一些凤毛麟角的中医入门知识,但对我们日后的中医学习,提高中医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中医是一种孤燥乏味的工作,每天跟病人打交道,嗅着麻黄、桂枝散发出的中药味,时间长了也就产生了反感情绪。但是有一天,我接触了这样一个案例,才真正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佩服师傅的高超医技及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
师傅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私心,虽然并没有将自己的医术全部教给我们,这也是传统中医的弊病,很多中医绝技的失传,固然都是由于这种传承造成的,但是也反映了国家对中医事业缺乏关怀和热情,没有足够的重视。5000年的中医国粹,几代人的经验积累,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脏腑辩证---等这些都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
师傅的理论没有这样深,也不会给我们讲这些理论知识,也许他也不懂,他就是凭着对中医的爱好,中医的传承,以及对中医的悟性来治病救人的。
当时,有个干泥水工的农民,也就是给人盖房子的农民,身体强壮,年富力强,也就是38岁的样子。却得了一种怪病,一双脚剧烈的疼痛,像被火烧了一样,痛过以后,双脚冰凉发乌。找过很多中西医大夫,住过院,打过针,输过液,也吃过不少中药就是好不了。病人心灰意冷,意志消沉,想死的心都有了。有人介绍就找到了我师傅,师傅望、闻、问、切,仔细的把脉,切脉时间有5分钟之长,师傅还从来没有这样看过病。
师傅说:“从临床症状上来看,你的得应该是痹症,从舌苔、脉象上看,属于风寒湿痹。”
由于患者疲劳后淋雨、涉水,故使风寒湿邪闭阻与筋脉关节,使气血不畅,不通则痛。于是师傅开方为:生姜三两,桂枝二两五钱,附子三两----。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迟迟没敢下笔,师傅开诊以来还从来没有用过这样大的剂量,而且,药典上附子的用药规定一般不超过15克,附子含有大量的乌头碱,其毒量达2毫克就能致人死地,10克附子就能达到这个剂量。《老中医》里,翁全海开有附子的药时,特别强调药要煎一个小时以上,就是要减少附子的毒性。现在师傅用药整整3两就是150克,这可就是大毒啊。病人的家属忧心忡忡,就是我也忐忑不安,如果有个闪失不仅师傅名誉扫地,可能还要因致人而死而有牢狱之灾。可是在看师傅泰山之若,只好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药方。患者受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所以坚定地说:“我服。”服药后,病人睡了足足八个小时,醒后疼痛也消失了,温度也降下来了。一个月后,病人奇迹般的好了。
我不知道师傅的治病原理,我就是问师傅也不可能告诉我,也许他也讲不明白。但师傅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风险的医德,以及高超的医技还是让人佩服。师傅不去治没人会说什么,师傅回避风险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师傅没有这样做。这就是医德,现在中医没落了,就是中医缺乏象师傅这种敢于担当的人;现在中医落伍了,就是缺乏象师傅这种博大精深的人。中医治西医所不能治,中医的辩证论治,中医的独具匠心的用药原理,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如果辩证论治对了,三副药就能把病治好。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中医的道路还很漫长。
路漫漫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