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孔子世家之后,我们踏上了孟子一篇。孟子曾说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天,大任,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是天将大任托付于人,人一旦有了使命就会和原来不一样,没有使命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散漫,人们一直处于自己的舒适区,依着自己的性子来。但是有了使命也就有了方向,这个使命让人们心中有了责任,要去担负起一件事情,会为别人考虑,不只是为自己考虑。如果想要托付起这样的使命,就需要让自己的心志更加艰苦,让自己的筋骨也非常劳累,使自己的肌肤也处于饥饿状态,浑身空乏,让自己整个人的精神都是乱的,但同时也要忍耐自己本来的性格。不要处于自己的舒适区,而是让自己从舒适区里脱离出来向上发展。
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才可以改过自新。如果你连自己的错误都意识不到,又何从改之?
人们的内心如果非常的困惑,非常的焦虑、忧虑,这个时候才可以有所作为。
只有你在面色上体现出来,并且通过言语发声的时候,才可以将一切贯通起来,并且理解这件事情。
如果国家的内部没有一个好的大臣的话,国家会灭亡,如果没有外来的进攻者,国家也会灭亡。为什么没有外来的进攻者,国家也会灭亡?没有进攻者不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但是如果没有人进攻,这个国家就会放松警惕、变得懒散,因为他们没有了紧张感和压力。但如果有进攻者,就会有防备,并且提高警惕。
最后孟子说,我们至此就会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现在活着呢么你叫处于忧患当中,因为只有当你主人忧患当中的时候,你才可以有所作为,不是散漫的度过一生就像一个国家一样,一旦散漫就会灭亡,一旦有所警惕,就会不断地发展。死于安乐,这里的死并不是生命上的死,而是精神上的死,如果你的精神灭亡,那么也就进入了安乐世界,也就是自己的舒适区。人在自己的舒适区是无法发展的,因为人们总会去贪图享受,不会想着有所作为,可见选择安乐是不行的,我们的精神上不能是空洞的,不能只有享乐。一时的安乐并不能换取永久的安乐,一直这样安乐下去,最终必然会走向灭亡。
到底是生于忧患,还是死于安乐?死于安乐的那种快乐是短暂的,并且会走向灭亡,但如果你活着的时候时刻,让自己处于忧患的状态,那么你就可以获得长存,在精神上时刻是丰富的,不是空洞虚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