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要求也逐步提高,从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在体例上有很大的变化,具体地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五年级教材编排的特点
1.增加了单元导语页,语文要素更加明确。
双线结构是统编教材阅读单元最大的特点,双线结构怎么准确的把握呢?从三年级开始,每一个单元前都有单元页,也叫导语页,单元页上有精美的插图,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段文字。精美的插图跟人文主题有关,单元页上的插图起到了营造氛围、烘托气氛的作用。单元页上的两段文字,左上角诗意的语言表达的是人文主题,右下角的两条文字分别从阅读与表达的角度,提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单元内部有了精读课和阅读课之分
略读课的编排体例、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均不同与精读课。略读课课题下面有学习提示,课后没有练习题,从教学要求上说,略读课只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任务和课后练习题。从教学目标上说,精读课学习阅读方法,阅读课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文章,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
3.语文园地发生的变化
到了中高学段识字、写字不再是教学重点,因此这一栏目就不再是语文园地的常规栏目,到了中高学段变成了词句段运用,中高学段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应用、日积月累、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等栏目,其中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是常规栏目,识字加油站和书写提示是交叉编排的栏目。交流平台重在对单元的学习重点、学习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升,以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4.加强单元整合,单元编排紧紧围绕语文要素,教学重点突出。
五年级是小学高段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和习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二、五年级教材各单元的语文要素
1.五年级上册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二单元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第三单元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第四单元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第五单元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第六单元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七单元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第八单元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2.五年级下册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二单元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
第三单元 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四单元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第五单元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第六单元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第七单元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第八单元 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二、五年级落实单元要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习作单元是个全新的单元,编排的板块不同,目的不同,教学方式也不同,教师要准确把握各板块的编排意图,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精读课文从阅读中学表达,指向学习表达方法。习作单元的阅读课文指向的是从阅读中学习表达。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太阳》为例,《太阳》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文章语言风格平实,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说明了太阳与地球以及人类之间密切的关系。如果作为阅读单元的一篇课文来讲,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特点,知道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并能用合适的语气把这些特点读出来即可。但对于编排在习作单元的《太阳》来说,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太阳的特点,而是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特点写出来的,要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其好处并学会运用。
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把有“一亿五千万千米”改成“很远很远”,把“三千五百年“改成“很多很多年”,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准确、具体地写出太阳与地球距离远的特点。
这一单元中的《松鼠》也承担着同样的教学目的。《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融知识性、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具体的描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准确精练地说明了松鼠的外形、 生活习性等特点。和《太阳》比较起来,《松鼠》的表达方法与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把这篇文章编排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松鼠的特点。教学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性语言既可以像《太阳》一样平实,也可以像《松鼠》一样活泼,还可以像《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内容一样简洁明了。
三、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和意图
习作单元编排有精读课、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跟普通阅读单元相比,习作单元没有略读课和语文园地,但多了“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两个板块。那么,这不同的板块,又各有什么意图呢?
习作单元的各板块均有自己的意图:“精读课文”让学生从阅读中学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次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习作起点;“习作例文”提供习作范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表达方法;最后的“单元习作”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各个板块之间各自编排,但又互相联系,都服务于最终的单元习作。
四、习作教学的经验和khhou
从教语文15年,五年级教过两次,小学生一、二年级比较简单,三年级是一个坎,学生成绩分流大,五年级是一个坡,没有一定的阅读量的孩子想要考出好成绩是很难的。写作和阅读是一家,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输入,想要写出多好的文章也难,有输入才会有输出。所以一定要学生多读多看,见多识广。
我们作文都是围绕单元主题而设计的,我在教作文之前会给学生一定的范文,一般前面的课文就是我们写作的范文,我会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习作的一些好方法。然后再精读本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写出自己的框架。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等方面写作。先范文引入,接着让学生自由写。学生写好作文之后先自评,主要是通过读作文,检查自己有没有错别字,句子有没有写通顺,自评之后同桌互读,然后交上来由老师批改,老师批改后再进行第二次讲评。在讲评作文时,我一般是先读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读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好在哪,接着又读写的不好的学生作文,让学生说说不好在哪里,自己有没有范类似的错误。全班同学一起帮忙修改,修改完之后再写再改。经过这一系列的自评互评他评,学生的作文会有所进步。
当然在写作教学中,我也有一些困惑,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时,如果不先给学生提供范文,那么有很多的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而当我们在写习作之前讲了范文, 学生会和我们的范文差不多,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我觉得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教呢?希望能得到韩老师的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