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有感
《得到》老师共同提到的一本小书

《得到》老师共同提到的一本小书

作者: e0becf54c040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14:32 被阅读101次

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总有一本书是让你读后为之震撼,这本书就是。一本神奇的小书,得到专栏提到最多的一本书,吴伯凡、李笑来、王烁、武志红、罗胖等,一一推荐此书,可见其神奇。

本书的作者叫维克多·弗兰克,奥地利犹太人,是一名心理医生,在1942年被抓进纳粹集中营。随后几年,先后被关押在几个集中营,其中包括那个最恐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弗兰克幸运地活了下来,返回维也纳,继续做心理医生。这一年,他仅仅用9天时间,回忆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就写出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是一名心理医生,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对人在极度绝望的环境下,心理发展做出观察,这个角度是很罕见的。本书篇幅不大,但节奏紧凑,内容厚重。

他的思考起点是,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驱动自己?至少有三位心理学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最著名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快乐,内在的驱动力就是性。还有一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后自立门派,他认为人最求财富和权力,内在驱动力是自卑。

弗兰克则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的意义。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是集中营的经历。

极度绝望的环境,心理反应要更复杂,不能仅仅用痛苦二字一笔带过,本书第一部分是集中营的经历,作者亲身经历了极度绝望,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却无奈,到底是什么驱动力让作者走出这个集中死亡工厂。一般认为,纳粹集中营的囚犯,遭遇太可怕,情绪也极端痛苦,表现那段历史的文艺作品,也大都在”痛苦“二字上做文章。

集中营图片来自网络

刚进入集中营的时候,囚犯的反应当然是惊恐,极度的惊恐。比如,弗兰克医生刚下火车,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纳粹军官就做了个手势,把人群分成了两队,他被分到了其中一个队。到傍晚的时候,他问,另外一个队去哪儿了?有一个难友就指着一个烟囱对他说,他们已经进了焚尸炉。这是一个多么极端的体验。

哪怕在集中营里,人仍然可以有选择。在可怕的心理和身体折磨下,还有人保有一丝精神的自由、心灵的独立。他们从一间囚室走向另一间,安慰他人,分享自己的最后一片面包。虽然人数很少,他们证明,什么都可以剥夺,唯有最有一种自由属于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道路。这样的选择无处不在。这才是做高级的“元认知能力”,真正能够运用心智获得自由的能力。

                                                                                                ——《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让我联想到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之一《肖生克的救赎》,男主角安迪的故事。豆瓣评价电影

同样,在集中营里,一位朋友来给新人指点集中营生活迷津,他对众人说:”最重要的事情是 要天天刮胡子,用玻璃渣也好,用最后一片面包换个刀片也好,一定要每天刮脸。这样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脸色更好。只有看上去能干活的人,才不会被送进毒气室。那些脸色不好,看起来体弱有病、不能干活的人,很快就会被送进毒气室。“

说到这里,这位朋友指了指弗兰克,对其他人说:看,他就是这样的人。正常环境中,任何人听到这种话,一定会吓得魂飞魄散,或者勃然大怒。但弗兰克的反应,却只是笑了笑——你看,这种反应就是“旁观自己”的视角,是不正常的反应。

接下来,囚犯的心理将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囚犯们日夜所想的,就是吃、穿、睡等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除此以外的任何事情——发生在眼前的折磨和暴行、冻饿而死的囚犯尸体、难友的痛苦,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囚犯们的情感已经麻木,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不再有厌恶、恐惧、怜悯等情感,对一切司空见惯。

当外界的压力太大,完全完全无望摆脱,而且还会长期持续的时候,人就会用冷漠的外壳把自己保护起来,让情感变“钝”,以尽量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刺激。这很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的重要技能。

幸村的囚犯面临的最后一关,是从集中营出来以后的日子。他们面临的考验,是能不能顺利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其实很危险,类似于潜水员上岸之后可能会有“减压病”。换了一个更好的环境,也未必适应了。

被解放的囚犯需要努力重建正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回归各种社会常识。的确有一些被解放的囚犯,用加倍的暴力和残忍报复社会。弗兰克的一个难友曾对他吼道:“一旦能够回家,我这只胳膊要是不沾上血迹,我就把它锯掉!"你看,能过一关,又是很不容易。

今天回顾弗兰克的几个心理阶段,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迷信自由意志。

在王烁老师的专栏里也有类似真实故事的记载:

课上,王烁边听边记,如下:我是一名幸存者,不说自己是受害者,幸存者强调活下来了,受害者强调受害。你们永远不能允许他人把你应该是什么人的观念投射到你身上。我是匈牙利犹太人,出生的地方现在划归捷克。匈牙利犹太人是东欧犹太人被纳粹迫害最晚的一批。1944年,我16岁那年,某一天早上,一家人吃早饭,爸爸亲亲我的额头说,“我爱你”。第二天,我们全家被抓起来了。我么被带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接着,妈妈被带到了毒气室,爸爸被枪杀。我没有哭,没有感受,完全处在震惊当中。使我活下来的是好奇心,我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进集中营前,我有男朋友。他给我写信,信中说,"我想你的眼睛,我想你的手。“每当我觉得活不下去的时候,就读这封信,决心活下来才能与他重聚。但是,最后他被杀害了。

这样的环境,伴随着集中营的种种残酷逐渐展开,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迅速做出适应性调整,进入心理学上的被称为的暂缓性幻觉状态,可能产生死刑暂缓执行的幻觉。当囚犯们的幻想一一破灭,这时候,囚犯们又会产生一种奇异冷酷的幽默感,并形成一种”旁观自己“的视角,对自己的遭遇甚至还有点好奇。李笑来在专栏里也提到本书内容,称这是高级的元认知能力,能够运用心智获得自由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意义疗法。

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受到的惩罚——把石头堆上山,但石头永远都会在快到山顶时滚下来。让西西弗斯在这种无效又无望——也就是彻底无意义——的劳作中消耗生命,希腊众神认为这就是最严厉的惩罚。

实际上,囚犯干的活儿,尽管非常繁重,但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用处,有一些意义。比如建造工程、道路、开掘矿产等,监狱不会让囚犯去做西西弗斯式的劳作。很多囚犯在工作的时候,特别认真,特别复杂,比在外面的时候还要加倍努力。为什么?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成了他生存唯一的意义,他只有抓住这一根救命稻草,人才能生存下去。

弗兰克医生是从集中营里走出来的人,他深深知道在那种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唯一方法,是找到意义。

当你在辛苦工作的时候,你在抚养孩子的时候,苦和累是常态,为什么你能挺下来?为了公司上市,为了孩子成人,反正你心中一定有一个非凡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1944年底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弗兰克医生所在的集中营有人传言:1944的圣诞节,纳粹就会被打败,他们会被解放。

这样的好消息传播开来,那段时间,人们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也没有了跟纳粹的对抗,很多人就像变了一个人。结果圣诞节一丁点动静都没有,希望破灭。有人马上就说,不是圣诞节而是元旦,我们会被解散。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也是可怕的谎言,因为到了那一天还是什么动静都没有。这一下子,集中营里很多人抵抗力下降,就都死了。其实再挺5个的多月,他们就真的被解放了。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意义的重要性。意义不需要太长远,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去的,所以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意义就是你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东西,成名,发财,照顾家人,击败同行、气死对手、贡献社会、什么都行,只要找到,你的生活才有支撑。

后来,弗兰克医生就用在集中营里摸索出来的这套理论,就是“意义疗法”。简单地说,就是帮助精神奔溃的患者,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比如,有一位老先生,和妻子感情非常好,但是妻子不幸去世。老先生陷入悲伤不能自拔,求助于弗兰克的心理诊所。弗兰克问他:“如果先去世的是你,你的妻子会怎样?”老先生答到:“她会比我更悲伤、更痛苦。”

弗兰克说:“看,现在她免除了这种痛苦,你替她受苦了。代价是你活着,并陷入深深地悲伤,你的悲伤是有意义。”

老先生的痛苦马上就减轻了。因为他一旦相信了这个说法,无边苦海就变成了一种替妻子受苦的奉献。现在这个意义疗法,在西方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你可能会说,人生有意义的支撑,这个谁不懂啊。其实不然,中国人有句古语,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你想,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为啥会祸不单行?第一个挫折痛苦本身带来的,比如疾病的折磨、工作的辛苦、失败的损失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层,那就是因此而感到的沮丧、羞耻、失望甚至绝望。第二层打击往往更加沉重。

为啥?因为这第二层打击的本质,是支撑你原来人生的意义突然中断。

你原本想好好工作,但是突然公司倒闭或者开除了你,你对未来的所有想象烟消云散。你原本想好好生活,为家庭负责,但是突然得了重病,原来所有的美好设想不得不中断。你原本想好好爱一个人,但是突然对方分手,你所做的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弗兰克医生的意义疗法,就是为这一刻准备的。

普通人的人生意义,往往是自发生成的。你要看尽世间繁华,他要陪心爱的人坐旋转木马,人各有志,这并不难。但是面对无妄之灾的时候,意义发生中断,你嫩故能果断放弃原来的意义追求,来个急转弯,从零到一,重新找到一个新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第三部分:感悟来也

周末在家看《我是演说家》时,讲解少年感时很有感触,他说少年感跟年龄无关,少年感是你一直保持一种自由力、永远有好奇心,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我们普通人没有体验过这种绝望的环境,理解不到作者所说,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会有类似体验:我们年轻时都心怀梦想,都有爱一个人的冲动,可是在遭遇挫折时,我们会害怕,找借口,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更不会旁观自己,于是心灵扭曲,说有梦想不好,就像安迪的好朋友说:“希望不是个好东西,在监狱里。”安迪向他证明了希望、不灭的希望是最好的礼物。

人是一种预期动物,我们最大的能力就是能够想象一个情景,但是最大的风险也在于此。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有可能为了适应那个环境,让自己有可能为了适应按个环境,让自己变得不可理喻、残忍、脆弱、麻木、愚蠢,并且把自己的一系列表现解释得合情合理。

我非常喜欢作者连岳的一句话:上帝的规则,是先给痛苦,然后给出路。而魔鬼的规则,是制造麻烦,然后把麻烦合理化。你看,面对痛苦,找到出路,这件事特别难。而在麻烦里面,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把麻烦合理化,从此再无出路。

整理来源:逻辑思维等若干专栏

相关文章

  • 《得到》老师共同提到的一本小书

    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总有一本书是让你读后为之震撼...

  • “亲密关系”

    《林文采亲密关系课》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前几天无意当中翻了几页。今天早上听得到头条的时候徐玲老师也提到了这个书。 里...

  • 别丢了你的母语——《语文常谈》书评

    乐乐老师/文 最近读了两本小书,一本是写数学,一本是写语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很薄。 读这两本书的时候就一直...

  • 关于共同成长

    笑来老师在得到上的视频直播和专栏中都提到过“共同成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让自己大脑中的三个部分(具有“应...

  • 战友拾忆一

    序:还是2014年的时候,曾经得到一本作为知青战友聚会礼物的小书,题目叫《深情回眸》。虽然这只是一本很随意的回忆集...

  • 看小说,学女主吴启如何用智慧走过人生的酸甜苦辣

    文/明镜小书生 第29天/365 最近读到一本小说,讲述一对拥有38°爱情的年轻恋人,他们共同经历爱情、婚姻、家庭...

  • 为学而学

    【一】 最近,在“得到”里,正在听万维钢老师解读一本外国新书《恍惚在思考中:智识生活的乐趣》,书里面提到了“为学而...

  • 无法完成工作的10大理由

    题记:今天看到一本小书,提到无法完成工作的10大理由,我觉得特别值得学习和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10. 会议过多 ...

  • 读《简单的逻辑学》笔记

    最近读完了一本小书《简单的逻辑学》,这是一本逻辑学入门的小书,虽然是逻辑学入门的小书,但是读完之后感觉还是收获很大...

  • 美轮美奂,歌哭于斯

    药师说书|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The Alchemist 引子 这是一本震撼心灵的小书,这是一本让药师眼眶湿润的小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老师共同提到的一本小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oj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