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学与做人》——之“三达德”

《为学与做人》——之“三达德”

作者: Knowingisbeing | 来源:发表于2023-01-06 22:59 被阅读0次

今天在图书馆无意翻到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提到“为什么进学校?”,进而引出为学与做人,要达到的三个维度:智、仁、勇。

智—知者不惑,仁—仁者不忧,勇—勇者不惧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作“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育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智)

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

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

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

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我们今天所受的教育多只停留在知育的第一,第二个层面。反思自己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第一第二个层面还没有达标,更别提第三个层面有遇事能断的智慧了。

情育要教到人不忧(仁)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人格完成就叫作“仁”。

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作“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意育要教到人不惧(勇)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一个人要保持勇气,第一,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知道了做人标准,才知道努力的方向,学校不教的,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智、仁、勇这三件为究竟。

相关文章

  • 《为学与做人》——之“三达德”

    今天在图书馆无意翻到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提到“为什么进学校?”,进而引出为学与做人,要达到的三个维度:智、仁、...

  • 为学与做人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

  • 梁启超: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文 | 梁启超 图 | 梁启超手迹 01 如果我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答道...

  •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顶天立地做一个人!大学生们醒醒吧!

    梁启超先生在《为学与做人》中曾发问“为什么进学校”“为的是学做人。” 大学里面我们学着各种课程,但哪怕节节课满分,...

  • 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

    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 邵传红 朱自清先生的一段话,值得思考:“我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

  • 小闲谈~为学与做人

    ——知识就是力量,前提是先学会做人。 记得第一次在杂志上瞟到过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稿《为学与做人》时,小编才疏...

  • 冷眼看官场

    做人、做事与做官各有其道。 做事一般容易,往往有法可依,照此行之,久之即能练达。但做人与做官,是一辈子都吃不透的学...

  • 学道破道之生

    人的一生,幼年学做人之道,各种条条框框,何其多?一般而言,为人善是做人之根本,为己利益不能太过。总而言之,...

  • 学车与学做人

    最近一个月一直在学驾驶,好像重新回到上学时代,每天定时定点上下课,挺充实。 作为一个80后的人,算...

  • 育之以“爱”,学以成“人”

    育之以“爱”,“学”以成人。教育的价值永远都是爱与梦想、审美与创新,学会去求知、学会去做事、学会去做人、更要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学与做人》——之“三达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os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