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背君非我意,情义几人知?原来我们都误解了他两千年

背君非我意,情义几人知?原来我们都误解了他两千年

作者: 啊閏 | 来源:发表于2020-03-23 20:47 被阅读0次

    公元前206年隆冬的一天晚上,陕西关中,一个黑影步履匆忙,呼吸急促。在这苍茫寂静的夜色之中,只听得见他的喘气声和脚步声。

    他是项伯,来自项羽大营,此行的目的是刘邦的霸上军营。他不是通敌,他只是想搭救自己的故交张良。若不劝张良离开,明日项羽大军攻破刘邦时,他不免会受到刀兵之祸。

    项伯的想法简单而又纯粹,只是他断然想不到,中国历史的走向会因其私自出走而改变。而且,这一出走让他背上了背君通敌的骂名,一背便是两千年。

    1.少年游侠

    战国时代,在楚国下相的项府里,高墙大院诉说着这里往昔的辉煌,而冷落的门庭又展现出当下的没落,项伯便在这个庭院里度过了童年。此时的楚国早已不复当年雄霸天下的气概,没过几年,楚国上下便臣服在秦国虎狼之师的铁蹄下。

    少年时期的项伯不得不接受祖国败亡的事实,于是,嫉恶如仇的他开始仗剑江湖,遇有不平事,宝剑断恩仇,颇有侠士之风。

    有一天,一个恶人的暴力行径惹恼了项伯,他不顾一切将利剑刺入了恶人的胸膛里。他杀了人,这在当时施行严法的秦国会受到极其严重的处罚,说白了便是殺人偿命。

    他本想着去官府自首,但转念又想,当今的秦国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不满秦国久矣,有朝一日我这男儿之躯必定会派上用场,不如就此别去。于是他阔别家乡,亡命天涯。

    此时,韩国公子张良刺殺秦始皇失败,藏匿于下邳。张良听说项伯的际遇,生出惺惺相惜之感,便将他收留家中。这段时间,两人谈天说地,从此倾心,结下深厚情谊,而项伯便将这份恩情装进心里。

    2.后楚左尹

    公元前209年的一天,大泽乡下起了大雨,陈胜吴广在“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声中率先举起反秦义旗,一时间,天下英雄纷纷揭竿而起。

    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没有人再去关心一个小小的殺人犯。于是项伯几经辗转,终于来到吴中与项梁、项羽团聚。不多时,他的兄长项梁率领项氏一族加入了反秦的潮流中。

    项梁能征惯战,他的军队很快便成长为反秦势力中最为庞大的一支队伍。在谋臣范增的建议下,项梁拥立楚王孙熊心为楚怀王,以收揽民心。

    在新的楚政权中,项伯担任左尹,相当于副宰相之职,其位不可谓不高。项伯心知肚明,兄长作如此安排,是要他监视楚怀王的一举一动,保证楚怀王的决策在项氏一族的意图之内,免得大权旁落。

    定陶之战时,项梁战死,不谙政治规则的项伯遭受楚怀王打压,于是项伯开始追随项羽四处征伐。

    3.夜救张良

    巨鹿之战后,项羽当之无愧的成为反秦联盟的盟主,高傲的项羽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而偏偏这时候,已经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的刘邦利令智昏,他封闭函谷关,想在关中地区独自称王。

    此时的项羽已攻破函谷关屯军鸿门,听此消息后,项羽火冒三丈,立即号令三军将士,三更造饭,五更启程,杀奔刘营以挫其锋芒。他要让天下的所有诸侯都知道,这便是不服从我项羽的代价。

    然而,项伯的心中却矛盾重重,昔日好友张良此时正在刘营之中,且深得刘邦器重。我若不去救他,明日一早项军杀到,他便会有性命之忧;我若前去相救,则是泄露军机,难逃军法。

    思虑良久,项伯还是去了,在他的心中,知恩不报非大丈夫也,张良若身死,此心难安。

    至刘营见到张良,二人久别重逢,还没来得及叙旧,项伯便催促张良快走。张良不明所以,在连续的追问之下,项伯道出实情。

    张良听罢,忙告知刘邦。来不及焦虑,刘邦命张良将项伯唤入,并设宴款待。席间,刘邦以兄长之礼款待项伯,并力陈其对项王之忠,三言两语之后,项伯的脑海里便产生了一个忠诚的刘邦形象。

    酒过三巡,项伯该回营了,临走之前,他对刘邦说:“明日一早定要来鸿门军营向项王请罪。”回营之后,项伯拜见项羽,向其细说刘邦之惊恐状。项羽听罢,讪然一笑。

    4.鸿门舞剑

    太阳已从东方缓缓升起,朝阳下,刘邦带着张良樊哙驾着马车而来。宴已设好,案几上放着大块的肉大碗的酒,寒暄几句后,刘邦带着张良入座。

    在这和谐的气氛下,隐藏着一股看不见的杀机。范增端起酒杯的同时用眼角的余光瞥了刘邦一眼,心中暗想,今日定教你有来无回。

    推杯换盏几回,范增拿一块玉玦在手以示项羽,项羽轻瞟一眼不做理会,于是范增暗中安排项庄在席间舞剑助兴,伺机刺殺刘邦。

    寒光点点,似雪花纷落,舞至尽兴处,众人纷纷较好。倏地,项庄一剑向刘邦刺来,刘邦看得起兴,哪料得到生此变故,瞬间吓得魂飞魄散呆若木鸡,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涌出。就在这命悬一线之际,另一支剑从斜刺里挑出,隔开了这致命的一击。刘邦回过神来,见项伯与项庄共舞剑,才知是项伯救了自己。

    张良见势不妙,忙唤樊哙入账,而后又劝刘邦从小路逃脱。刘邦捡回了一条命,从此他对项羽又惧又恨,而项伯这忠厚老实重情重义的样子在他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5.请地汉中

    鸿门宴之后,项羽作为联军盟主思量着如何分封诸侯。项羽、范增担心刘邦若为关中王,恐怕日后东出函谷关兼并天下,遂打算将巴蜀之地分封给他,企图以险山恶水将之困于这天然牢笼之中。

    刘邦不甘心如此,便想起了与张良交厚的项伯,便对项伯说:

    “我与项王当年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如今,项王未按照约定进行分封,为不信也,我与项王约为兄弟,今项王背我,为不义也。且今我据汉中,汉中百姓敬我,愿项伯请求项王,将汉中之地分封于我。”另赐厚礼与项伯。

    项伯知项羽理亏,遂将刘邦之意告知项羽,项羽思忖再三,为避免刘邦皂反,同时为维持各路诸侯的稳定局面,乃许之。

    刘邦心中暗喜,汉中之地为入川门户,进可攻关中,退可守巴蜀,其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如今项羽拱手相让,何其浅薄也。

    6.九江纳叛

    公元前206年,刘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迅速攻占关中地区,楚汉争霸的历史大戏正式上演。

    西楚霸王项羽率兵东征西讨,疲于奔命。而在其麾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少之又少,于是他两次派人请求九江王英布出兵相助,英布皆称病不往。而英布又深怕项羽怪罪,便在汉使的劝说下背楚归汉。

    英布投降了刘邦,项羽听闻此消息,彻底激发了他心底的怒火,英布啊英布,想当年你我并肩作战共诛暴秦,你是我的爱将,更是我最信任的人。想不到如今你却背叛于我!

    项羽派人攻破了九江国,而如何处置九江国的残余部队却成为了项羽心头的一大难题,若处置不当引起造反又如何是好?

    项羽想到了自己的叔父项伯,他是当年的楚左令尹,又怀有仁厚之心,就命他前去吧。

    项伯到达九江国后,安抚百姓,招纳残兵,誅殺英布的妻子儿女,迅速稳定了九江国的政治局面。项羽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将心思全部放在了河南荥阳的刘邦身上。

    7.广武进言

    在河南荥阳,刘邦与项羽在此开始了长期的对峙。楚军持续叫战,刘邦坚守不出。为了争取时间,项羽将此前在战争中俘获的刘邦父亲与妻儿押至阵前,以此要挟刘邦。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这实在是项羽的昏着,刘邦不仅不上道,反而将计就计:“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伯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当年你刘邦兵败溃逃之时,连自己儿子和女儿的性命都不顾,这一招对刘邦是没用的,项羽若是真的杀了刘太公,反而叫天下人小看了项羽的肚量。

    因此他劝谏项羽道:“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尔”,项王听罢,觉得入情入理,只得作罢。

    8.改项归刘

    公元前202年,才气过人的项羽走到的生命的尽头,他的脚下,是数不尽的汉军尸体,战至此时,他已经精疲力竭了,可眼前的汉军如饿狼般盯着他。夕阳下,项羽横剑自刎,脖颈间迸出的血花染红了天边的云霞。

    消息传至项伯的耳里,他感到万分的悲痛和惋惜,那是他的侄儿,他眼看着他长大,又在这几年的征战中追随着他,而现在,他就这么去了。

    回到现实中来,项氏一族的命运落在了项伯的手里,他必须为族人的生命考虑了。他看看身后的项家子弟,再看看追随项羽多年的江东故人,他们的眼中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锐气,他们渴望安宁,渴望与自己的家人团聚。是战是降,项伯必须做出决定了。

    项伯屈下了双腿,臣服在刘邦的脚下,那个他曾经帮助过的人,现在正俯视着他,想着如何妥善安排这一家人。

    “赐刘姓,封射阳侯”,项伯往后的命运就此尘埃落定。

    9.身死国除

    在射阳,项伯度过了十年悲苦的岁月。

    在这十年间,项伯想为自己辩白,我不是千夫所指的叛徒,我只是在这成王败寇的战乱时代,错将情与义放在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位置,无论对项羽、张良还是刘邦,我皆推心置腹,坦诚相待。

    然而项伯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自己的重情重义才间接致使了项羽的垓下之败。在这追名逐利的政治场上,我却是如此的目光短浅,不能远谋,不经意间却成了刘邦手上的一枚棋子。

    也罢,若有来生,就让我去山间做一樵夫吧。

    公元前192年,年老的项伯在悲苦中撒手人寰。临去之时,他的口中吐出一言:“背君非我意,情义几人知?愿为山中樵,不做帝王师。”

    项伯死后,其子有罪,封国被除,项氏一族就此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背君非我意,情义几人知?原来我们都误解了他两千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pb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