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正在热映中,看过的人无不在感慨: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吗?这不就是我吗?一部中国式的亲情电影,反映的是病态式的亲情,用孩子成长的痛让他们学会成长。

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觉得这就是中国家庭,中国家庭中的大人角色。电影中女主父母离异,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重男轻女。因为爸爸再婚生下一个儿子,为了让女儿接受,他给女儿送了一条狗,可是陪伴女儿的狗被爷爷看丢了,全家人找不到狗只好为了宽慰女主,大家又送了一条类似的狗,但女主知道那不是她想要的那条狗。她反抗之后是所有人的责备,是她不听话的表现,是被父亲的暴打一顿。是所有心伤之后大人们的教导: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要懂事。
女主“长大了”不再反抗了,她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讨好大人,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甚至在爸爸的应酬上敬酒领导。

影片封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小孩才会仰头大哭,大人才把哭调成静音。流泪不再是发泄而是压抑,连哭的权利都没有了,快乐又怎会将至?
好学家一直认为自己的童年是快乐的,但那仅在我初中之前。当我开始体会到青春开始体会到陪伴之时,才发现小时候的我要的快乐简单,所以才忽视了亲情中表达与陪伴的重要。因为不懂所以要求低,所以只要作业做完我开心,只要零花钱给够我开心。当物质不再是唯一时,好学家才突然发现,在我的整个成长中父母的岗位一直是缺失的。母亲因为要养活整个家庭以及供我们兄妹三人读书,一年只会回一次家。小时候她从来没在家里陪伴我超过一个星期,我该换内衣了她不知道,我来生理期了她也不知道......,父亲因为身体原因,又因为为人孤傲,整天不回家,甚至将在外面受到的气发泄在我们身上。所以在母亲那儿我听到最多的是:你们要听话,我一个女人支撑这个家很辛苦。在父亲那里听到最多的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就能考600多分。那时,我们都是痛苦的。
一次,看了一篇课文,讲到每天如果对着父母说一遍“我爱你”,能让两人的距离拉近。我照做,父亲当没听到,母亲:你不是爱我,你只爱我的钱。没有心痛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当时我也根本不清楚爱是什么。

但电影中,父亲是爱女主的,他会在女儿得了物理奖后奖励女儿。爷爷是爱女主的,因为他说过:我不疼她谁疼她。奶奶是爱女主的,因为她为了找狗出了十几年都没出过的门。就连堂姐也是爱她的,她在影片的结尾还在找狗。好学家的父母也是爱我的,母亲会在现在还给我寄老家的吃穿用品,父亲也是爱我的,他还是喜欢在我远方归来之时在车站接我,外出回家永远是他给我开门。
所以,不是不爱,好学家觉得,在我们这样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很少有人会表达感情,我们不习惯说,也不习惯接受,我们表达亲情的方式很生硬,不仅说不出口,也做不出什么满意的行动。但某日,我们一定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一件事我们做过,一件事父母做过,原来不知道,后来才晓得那就是爱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