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需要搬家需要整理旧书,顺便回顾一下近年读书生活的变化。
买书
近年来买书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由实入虚。
之前喜欢到书店里面去淘书,有即将去见未知爱情的兴奋感,多巴胺在摸到书的封面时就涌出来了。更不济的,也要上亚马逊或当当痛快地买上几本,然后等待快递员双手奉上的礼物。拆包装的心情不亚于女人从鹅绒布上捧起镶砖的项链。
现在我越来越接受“爱并不一定要拥有”的观念,特别是买书这件事上。有段时间喜欢在Kindle上面直接购买电子书,去书店越来越少。总有不甘的感受,从网络上有了购买便利的快感,但是没有了遇见未知的兴奋感。
可能是因为豆瓣的兴起,在买书之前总要大致看看豆瓣的评分才敢下手,似乎失去了探索的趣味,落得一身庸俗。但庸俗的购书也没有损失,甚至更加有益,毕竟过了碰壁的年纪,避免读一本烂书节省时间是必要的修养。
既然有买到烂书或者不合适的书的风险,用很低的成本用于了解一本书成为了一种需求,我想这是亚马逊推出包月的电子书服务的原因。慢慢我开始接受这种“购书方式”,看了书的一部分不喜欢,大家也没有别要勉强,随时换下一本的权利似乎让人的自由得以伸张。
但电子书只是网恋,实体书才是婚姻。我喜欢上了多抓鱼提供的二手书买卖服务,之前有专门写文章谈过它的模式,其实更像电子书的借阅方式。但二手书市场很容易过滤掉烂书,毕竟好书值得流转才能被看到,烂书不是在桌子下垫着,就是去回收站的路上。
回头一看,好像拥有的书更多了,其实还是两手空空。
Kindle
Kindle可谓重新定义了“书”,每次我潜意识里都更愿意拿起它,而不是一本220页的书,它给人更加轻便更加亲和的感觉。这也让它有更广泛的使用场景,例如地铁上,等公交,甚至上厕所。相信这会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对“书”的认知。
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电子化,越来越依赖云端。 丰富多样的购书服务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几乎覆盖了对于书的所有幻想。
我看文学类作品特别喜欢用Kindle,它帮助我看完了大量我从未敢于尝试的小说,随笔,传记,漫画。Kindle的翻译和注释翻阅等辅助阅读的功能是实体书难以做到的,这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礼物。
要问Kindle能否帮助我阅读?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触及从未想象过的地方。
听书
听书是我近两年养成的习惯,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地补充无聊和碎片时间的吸取信息手段。
准确来讲,我喜欢得到App上的《每天听本书》栏目,而不是把一本书一字不漏地听完那种读书形式。我不能接受传统听书的原因是,这像让一个喜欢美食的老饕天天吃分子料理一样,就算它再有益,也难以入喉。
在车上听书是一种享受,相比单纯开车来说,伴随着发动机热身的声音,开始播放音频节目带来新的信息。听到的大部分内容我都忘记了,但是我会记得哪些书的观点是比较值得研究的,听完之后一般都会找回相应的书来细读。
从这个意义来说,听书更像是导读,而不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毕竟从听觉吸收的信息并不是人类的偏好。
阅读的意义
我一直在探索阅读于我的意义。
阅读是通过眼睛获取的信息流,如果是这样的话,看书也可,看报纸杂志也可,看人的表情也可以。
视频获取信息应该更加丰富才是,它同时有视觉和听觉的输入。相比起需要加速1.5倍才能接受的教育视频,电影应该是更加值得推荐的方式。有人说它是世界八大艺术之一,是集人类艺术之精华的艺术。
我从不抗拒从电影中获取想象元素,学会1080P和4K并不是在电视的宣传语上学到的,而是从电影的视觉细节中学会的。我更喜欢从电影中获取人文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因为“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字和言语只能表达世界一部分的知识,而有时是美妙的音乐,有时是尽在不言中的举动,跟佛教说的“不可思议”一样。
如此说来,阅读也不限于眼耳口鼻舌的输入,还应该有身心的感受。想到这里,感到有种时间太少,人身难得,不好好利用时间见证世间真理,难道就在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中耗费生命?
希望你也找到自己的书式生活,祝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