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读书想法
你知道的越多,反而知道的越少——克莱·舍基《认知盈余》

你知道的越多,反而知道的越少——克莱·舍基《认知盈余》

作者: 张言晓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20:49 被阅读78次
认知你的认知

这本书,并不是关于认知的。

而是说在互联网经济下,人们如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分享更多的价值。

什么是认知盈余?这要从自由时间说起。

当社会步入工业化,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后,人类开始有了自由时间。

一个受过教育或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适当利用这段自由时间,即可产生不弱于工作时间的价值。

而庞大的潜在人群,在机会和分享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便利的工具和新颖方式,发掘利用累积起的自由时间,则可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与效应作者称之为认知盈余。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从标题里我们就可以感受时间在当今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自由时间累积成认知盈余

过去的几十年里,电视消耗了我们大多数时间,如今,手机取代了电视的地位。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手机已经占据了人们大多数时间。

本书介绍了电视产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人似乎更加关注泡沫肥皂剧带来的快乐,因为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了,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都用闲暇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快乐。

新媒体的发展,让更多人开始有很多寻找快乐的时间。

先从我们的手机说起,现在手机的发展,人们更加依赖手机带来的便利,一个人可以不带任何的东西,但绝不可以不带手机,我们通过手机,可以进行交易,打车,结款,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轻轻松松完成所有的事情。

所有给我们带来便利的东西,也让我们的生活可以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几乎没有精力去过滤信息的有用性,采取全盘接受。

但是,当我们具备了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能力,你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正是因为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无限渴望,越是知道的越多,反而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

2.工具赋予可能性

既然认知盈余告诉我们,要将自己的时间转化为可以分享的东西,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条件下,分析哪个会成为可能。

你永远不知道移动互联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几年前,我们还在使用qq空间,用人人网,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我们更多时间用于微信的信息传播,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将自己所学去分享。

抖音的出现,让信息传播更加生动具体。

记得前几天,同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为了防止被摇晃过的可乐喷涌出来,借用抖音的方法,只是把可乐瓶放在地上,简单的操作,就避免了被可乐喷溅的尴尬。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抖音成为网红,我们查找淘宝里的爆品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搜索:抖音同款。

可见,工具的创新,也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3.分享,无酬的动机

热爱胜过金钱,这说明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

当人的动机,不是为了金钱,而全凭自己的喜欢,人就能够发挥无穷的力量。

在如今互联网的条件下,即便是未曾谋面的人,也可以很快熟络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分享自己知道的东西,比如我们微信里发朋友圈,如果不是单独设置了某些人不可见,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发的东西能够被关注,被点赞。

我们也愿意在很多免费的平台去发布一些知识信息,让更多的人能够去了解。

比如知乎、豆瓣、悟空问答等,这些平台会通过问问题,让了解的人去回答,从而帮助需要的人。

但是,真因为有这样的分享动机,出现了一系列的知识付费的平台,比如得到,樊登读书会等。因为人们对认知领域的不断渴望,也希望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所以,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我们要获取更加广大的平台。

移动互联,和我们的认知,似乎早已经成为无法分开的共同体。

我们越是对认知的渴望,我们就越能用我们的时间创造更多分享的机会。

人们也不在很含蓄,而是喜欢将自己的知识分享。

4.“我们”为“我们”创造机会

20世纪70年代,一群自称“西风少年”的滑板玩家,创造了现代滑板文化。

19世纪70年代,印象派画家的团体聚在一起,通过互动产生出新洞见。

音乐分享软件Napster的发明,既不是因为青年们比老一辈更加有犯罪倾向,也不仅是因为他们胸怀分享的伟大精神。将我们的自由时间和特殊才能汇聚在一起,共同创造,做有益之事,构成了这个时代巨大的新机遇之一。

谁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谁就能就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现在被95后或者00后追捧的明星们,也都是在粉丝经济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产物。

比如轻松就能上c位的杨超越,能够创造千万级转发的蔡徐坤,虽然这些明星看似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5. 创造慷慨的共享文化

当日托中心对接孩子迟到的家长增加了罚金,迟到的家长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同样靠酒精灯和天平起步,“无形学院”却能从炼金术飞跃到正儿八经的化学学科;

“同病相怜”网站不再是医务人员单方持有信息,不让病人知道,而是让患有相同慢性病的病友分享信息,人人受益。

有些价值是市场创造不出来的,这些价值的创造只能靠一系列分享和相互协调性的假设,当更多人开始期待业余参与作为一种开放的选择时,这些期待就会改变文化。

6.从公用价值到公民价值

一个是“沙发旅行”网站,一个是“粉色内衣”运动,前者为寄宿在他人家中的女士提供参考,后者则以一种公开的女权姿态保护妇女的利益。

从面向参与者的公用价值,到受益对象是所有女性的公民价值,两者大不相同。

作为人类,无可救药地既想满足个人的需求,又想实现集体的效率,全心全意致力于为社会或公众服务的团体很难长久维持。

从个人、群体到公众、社会,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利用认知盈余来创造真正的公民价值?

7.寻找鼠标,世界是“闲”的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在看DVD,突然她毫无征兆地从沙发上跳起来,围着屏幕背后的电线绕来绕去。

爸爸问:“你在做什么?”小姑娘从屏幕后方探出头来说,“我在找鼠标。” “我们在寻找鼠标”,后来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们四处寻找读者、观众、患者或者市民,他们有的被锁在创造和分享之外,有的享受着消极的或被禁锢的经验,我们发出叩问:如果我们能开凿出一点点认知盈余,加以利用,我们能让好事发生吗?我敢打赌,答案是肯定的。

正是因为有认知盈余,我们都在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结构。

因为,这些创造物必然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成为我们有意义的分享输出。


思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手段,当我们学会用思考来填补自己的认知空缺,也就需要将我们所知道的进行整合。

当我们了解的越多,我们一定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感悟。

但是,我们了解的越多,反而会将所有知识体系重新架构,将所有系统的知识贯穿起来,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安与恐慌。

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盈余,这也就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言,我们必须先变成啜饮一切水的骆驼,才会成为狮子。

本文部分目录参考百度百科,图片来自on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知道的越多,反而知道的越少——克莱·舍基《认知盈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tp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