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这篇文讲的是,我母亲得罪了张云兰,为了猪头肉又忍气吞声给她家做裤子的故事。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母亲为了买到猪头肉,一大早就去排队,看到货车拉来了八只猪头,最后张云兰却只拿出四只来卖。母亲气不过,就跟张云兰吵了起来。围观的人立场各一,势力的人更多一些,母亲的争取没有获得支持,反而得罪了张云兰。
第二部分,讲的是母亲看到小兵扛着猪头肉回家,打听下才知道,他父母和张云兰的关系。通过小兵母亲的涡旋,母亲帮张云兰家做五条裤子,就可以隔天去找张云兰拿猪头肉了。母亲开始辛勤裁剪,赶在过年前把五条裤子做好,心心念念地等着拿猪头肉。
第三部分,就在我们都盼着有肉吃的时候,张云兰被调到了卤菜店。我们一家人,连着那些准备腌肉的器械都在抗议。无奈,人算不如天算。过年前一天,张云兰提着两只猪头肉来了,还给了我和哥哥一双袜子。
结尾,我母亲和张云兰见面了,两人冰释前嫌。
01.三幕式结构清晰
很通俗易懂的一个故事,这是我读过的苏童的文章里,结构最清晰的一篇。
开头简明扼要,一个非常普通的卖菜的场景。这个场景要发生故事,发生吸引人的故事,一般来说不容易,但放一个特殊的故事背景,就有看头了。苏童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的故事背景具体在哪一年没有交代,但是从排队买肉要肉票来看,看得出来是三十到四十年代。
那时候物资匮乏,吃肉很难,家里孩子多,对肉的渴望滋生了一些暗网。比如,小兵家为什么就能不用排队买到猪头肉,因为小兵的父母,一个在丝绸店,一个在杂货店。他们手里握着一些必需品的“开关”,就像张云兰手里掌握猪头的发放个数。这是人情世故,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情世故。
因为猪头肉被扣下,我母亲和张云兰吵架。但是隔天就看到小兵抗着猪头肉回家。这里就是故事的发展,从小兵这里引出了母亲为张云兰一家做裤子。衔接很自然,逻辑非常严谨,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发展故事。
第三部分两个转折,把故事推向高潮,第一个个转折就是张云兰被调走了。我们一家人陷入深深地悔恨中,小兵母亲也自责不已,大家都对猪头肉不抱希望了。
但是除夕前,张云兰送来了两个猪头,还有两双袜子。第二个转折,给人希望,喜悦又温暖。过年的气氛烘托得唯美温馨。
最后以和解结束,全文完。
02.人物刻画立体
我母亲这个人,就是那时候普通人的代表,她朴实倔强,敢说真话,敢为不平发声。
看到八只猪头,最后只拿出四只,很多人选择买冻肉,母亲却大胆说出了心中的愤愤不平。在旁人劝说下,她放弃了当天的猪头肉。但是在得到点拨后,她又能屈能伸,为了孩子的猪头肉,她也选择妥协,用勤劳的双手换来谅解,也换来了猪头肉。
文中很多细节我印象深刻,描写母亲的倔强。
我母亲却倔,她把手里的篮子扔在柜台上,人很严峻地站在张云兰面前。我数过的,一共来了八只。还有四只,还有四只拿出来!
简单的几句话,读出来铿锵有力。画面感也很强,特别是母亲把篮子扔在柜台上的动作,现实中有不少。
不过,纵使这样,张云兰也没有拿出来剩下的四只,母亲火气更大,想翻进柜台去找,无奈被人群拦住。这里的细节描写也很真实,尤其是人群里浑水摸鱼的那些人,有的紧紧拉住母亲,有的松松垮垮的拉住母亲,把人的势力体现的很到位。
还有对于张云兰的描写,一个把人情世故拿捏得非常到位的女人。她周围就是一张网,一张商业网。她是一个惊喜,虽然惊喜到最后才出现。
一开始,我以为她就是一个势利眼,有自己的圈子,只想占便宜。最后她送来猪头肉,还给我和哥哥穿上袜子,我突然觉得她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这里,我特别欣赏,她要是想送猪头肉,可以早点送来,但是选在了除夕前夕。过节前一天送来,我想谁都会印象深刻,还给了两双新袜子。她还是冒着风雪送来,我想每年过年,我们一家人都会想起来,那两个白雪猪头。这里我觉得有些画龙点睛的感觉。
03.语言暗示很巧妙
我最欣赏的是这篇文章的语言,都说语言是逻辑的体现。
他的语言长短搭配,读起来劳逸结合。也就是该长得时候长,该短的时候短。
比如,他很小兵说:“好,好,多大的一只猪头啊。”这里,其实母亲脑子里在盘算了,表面是夸猪头,其实是在想办法,也真让她想到了办法。在简单的语言背后总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信息。
还有张云兰送猪头来时,给我和哥哥穿袜子,说:“你妈再能干,尼龙袜子是织不出来的。”
还有她说:“尼龙袜子是穿不坏的。”
这里我觉得是在暗示什么,还没有想到。
这篇很有语言艺术,值得反复摸索,就是明明是在说袜子,总觉得她意有所指,很微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