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印象
我们知青小组是三人组成的,另外两位是女生,(李美荣,邹倩,小学不同校,她俩是七小的)我们班下乡前有两位参军,五位上高中,还有回原籍,病残留城的,剩下的16个女生8个男生就是这次下乡的全部主力军了,大家自由组合,按照男女搭配组合的要求,我们班组合了六个知青小组,全部安排在高易公社小河大队的六个生产小队里。
我们所在的第四 生产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有的队"这是队里社员说的一句话,全队23户人家有18户是地主成份、因我们三人中李美荣是共青团员,也就是这个原因把我们小组分到了这个"少有的生产小队"。
队里没有给我们盖房子.村庄小河的对岸有间孤邻邻的小仓库.约二十个平方的面积.队里安排劳力清理了一番、屋中间隔了一道芦苇,两位女同学住在里面.外面砌了个灶台做为伙房.就算是安家落户了,我被安排在队长家住下.就这样开始了我们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再教育生活。
生产队有三百多亩地,百分之七十的水田,剩余的是旱田种棉花,那年月没有什么农机设备,耕牛是村里的主要生产资料,每天出门走的是泥巴小路,夜晚只有昏暗的煤油灯做伴,喝的是村旁小河里的水,住房的床上一年四季掛蚊帐,除了防蚊虫叮咬还防老鼠爬到脸上被窝里,每到夜晚,帐子顶上,房梁上老鼠们打打闹闹玩的不亦乐乎,好长时间才习惯了老鼠们的闹腾,在村庄后面和田野间纵横交错的小河,水渠里活跃着众多的小木船,这儿划船不用桨,而是用一根长竹蒿,撑船者站在船尾,左边一蒿右边一蒿,长蒿顺着船沿斜插水底产生反作用力,推动小船前行,这可是当地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了,我们知青先后都学会了撑船的技能,每当农忙时节经常会撑着船儿在水中来来往往,满裁秧苗的小船儿穿梭在田间地头纵横交错的小河里,构成一幅幅春耕农忙时节的田园风情画面,这时候身在其中的知青朋友们一定会想到毛主席那句经典的"广阔天地炼红心"的语录,心中便由然生出一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受。
终于有了住房
我是真正的居无定所.先后寄宿过五六家村民的房子.好在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算做资产的东西除了从武汉带去的装了几件旧衣服的木箱,就只有一根扁担、一把铁锹,一把镰刀、纯粹的无产者,凡是有外出上堤的任务.我都是首当其冲.反正哪儿都是家.孑身一人.无牵无挂.说走就走。
七一年秋季.同队的两位女同学已招工回城.为了舒缓心情我回汉呆了—段曰子后只身回到队里.见到生产队长时.他告䜣我"给你安排了一间住房.再不用东家西家打游击了”.我很高兴.连声道谢。跟着队长一路来到打谷场的边上,他指着一排猪舍."就是这把头的一间.一会儿安排两个劳动力和你一起清理.今晚就住这了"、满脸欢喜的神情嘎然而止.猪圈!仔细环顾了一圈.约十米长的低矮的猪舍三面是透风的凸型出风口一面是敞开的喂饲料的开放型喂食栅栏,四周长着茅草.臭味是真的冲天.满怀期待欢喜的心情顿时一扫而光,看着我不爽的表情,队为说:”清理出来就好了.我安排人马上搞“。
当夜幕降临时.看着有点模样的新家.心中还是挺欣慰的.”终于有了一个固定的住处了”。夜里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睡.隔壁不时传来猪的各类打闹,叫啸声,有了这些邻居做伴、到也并不感觉孤独、反而是营造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浪漫之地,唉!也就算是苦中作乐吧。
虽然住房并不十分如意.我还是觉得在这异乡的土地上.有了自已独立的小天地.满意之情由心中升起。为此我曾写过一首打油诗:
往日欢欣今凄凉.
一人独居猪窝旁。
思念家乡心潮涌.
不知将来怎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