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本文的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思路历程:
当想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首先会理性的告诉自己对这件事在开始之前进项论证,然后就开始分析这件事情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的过程就不自觉地走进了非理性,也就是在分析的过程中你会不由自主的选择性的看到的都是有利于这件事情的利好要素,或者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轻而易举解决的哪些不利因素,而对于一些有难度的不利因素都会选择性的忽略,不论别人怎么劝解,都会告诉自己那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在自己的身上是不会发生的,从而就建立了一个建立在无数的“假设”的基础上的伪结果。
当然,不仅是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这样思考,同时我们在不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同样,顺着这样的思路思考,看到的都是不利因素,利好的因素也会被看成自己没那么幸运,厄运一定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这就像极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当你想做成一件事的时候,你会为成功找到成千上万个方法;当你不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也会为它找到成千上万个借口。
通过总结,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怪相”得存在,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就要学会因势利导,让自己跳出自己的“怪圈”,我们要清晰地知道:
1.别人说的好的,并不代表他可以做得到,反之亦然;
2.别人做得到的,也并等于你可以做得到,反之亦然;
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在向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比人和我们一样清晰,一些事情的前条件等信息别人是理所当然的知道,而事实是,别人根本不知道,也就导致了自己拿不到结果,受损失的是自己。这个时候你说是谁的错呢?回答是: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如果你要做成一件事情,你就要尽可能的表述清楚,确定对方最大化的接收到了;如果事情做不成对方的损失大,对方就要对自己不清晰的地方反复追问,直到自己清晰了,不论是谁,这样才能拿到满意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别人给我们描绘一个计划的时候会有一个场景,也就是做成这件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过度地关注众所关注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前提条件的考量,我们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些前提条件我们都是具备的,而事实上,我们是过度关注结果而忽略了目标,同时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可以做的好,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头脑一热决定做了,签了合同,而后在执行的过程中冷静下来才发现,要拿到这个结果还要具备那么多的条件,还有这么多的前提,才发现别人说的都是建立在哦我们本身的假设的基础上才成立的事实。这件事也许别人可以做成,对于我们自己往往就是“空中楼阁”,因为缺乏了对自身的考量,没有达成这件事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到头来变还是一场空。
总结,不会遇到多好的事情,多好的项目,你有多想要,都要从自身考量出发,做出客观的认识。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的“解离”,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复盘一下这件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不要急于做决定,再好的事情也不要急于下决定,认可归认可,做不做再考虑下,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冷静期多久因人而定;同时,多问自己几个“凭什么?”。
你可以认清假设,把假设变成事实;
同时,不要假设的东西当成了事实,后患无穷。
——痴人老匡/ 20200818个人成长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