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门基于微信群分享的写作课程,并完成了一次小组协作任务。很幸运,这是我参加过的最高效的小组协作。这次合作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借此对过去参加的一些协作项目进行了反思。
由于是在线课程,我们这个小组的五个成员来自天南地北——国内成员最北边的在哈尔滨,最南边的在珠海;还有一位在国外,隔了个太平洋,相差十四个时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好的工具和高效的协作流程就非常必要。
虽然一些远程协作工具的学习成本比较高,但一旦熟练掌握了工具,效率将大大提高。这次协作我接触到了两个全新的工具:Zoom 和 GitHub,前者负责交流通讯,后者负责协作内容管理。
我们在微信群随时沟通,用 Zoom 完成定时讨论,每天一个小时。Zoom 是一个远程会议工具,支持多人语音会议、屏幕共享等功能。多人同时语音会议这点尤其实用,它最接近真实的会议场景。相比之下,微信语音的录音、发送、收听之间有时间差,用来进行会议其实不太方便。Zoom 还有其他很多优点,下周我会单独写一篇。
同时,我们把 GitHub 的 Issues 页面作为私密论坛,大家在上面提交各自撰写的内容;整合后的内容放在 Code 页面,方便大家针对每一行内容进行评论。任务协作方面的工具很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GitHub、Tower、Trello 整体功能比较强大,你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一些更简单的工具,比如文档协同编辑可以用 Google Docs、石墨,内部共享的资料较多的话就开个云盘,等等。
说完了工具,来说说流程。为了让所有人都充分参与进来,避免仅靠组长或少数几个组员完成作业,协作流程就非常重要。下面是我觉得在协作中比较有用的几种方法。
任务拆分,即将一项任务分成多个部分,每人负责其中一些。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很多不同类型的任务,那么把任务分配给擅长的人去做会更高效。但这样做也容易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局面,需要结合其他的合作方式,让组员对其他人的工作有所了解。
定期讨论。定期讨论要求每个人事先准备,在讨论时交换意见,不仅能保证参与度,也能保证项目的进度。而为了保证讨论的效率,需要一个主持人。主持人需要在会议前给出议程,在会议时控制进度和进行记录,在会议后总结整理。
轮流担任组长。如果是合作完成一份作业,那么这应该是最公平的一种合作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付出的精力都差不多。此外,这样做还能让每个人都熟悉项目流程,从而更好地配合别人的工作。我们这一次作业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每人对文章进行一次修改,并组织一次讨论(担任主持人)。但这种协作方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如果项目需要一个明确的领导者进行统筹,或者作为团队代表,那么这种方式就不太合适。
再补充一个团队沟通方面的细节问题。
具体的任务要有明确的称呼,文件的命名格式也应该统一。这次协作刚开始的时候,一些文档没有明确的名称,而且我是第一次使用GitHub,对仓库、正文之类的称呼不太熟悉,讨论的时候就会很混乱,解释半天才能明白「噢你说的是那个啥」。这样大大降低了沟通效率和任务完成的效率,好在这个问题很快被解决了。
最后,感谢所有的组员:
ZoomQuiet,团队中的「工程师」,对各种软件工具非常熟悉,Zoom 和 GitHub 都是他推荐的;
猛犸,科普圈的前辈,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在书上读到过他的文章,今天竟然能在同一门在线课程里学习,不得不说世界真奇妙;
还有乔小喵和粒粒如一,为作品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大家都是聪明、自律、高效的人,和你们在一起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谢谢你们!
网友评论
不敢~长期翻译~对文字的敏感就是比大家强~
在当前习惯的沟通形式上突破~
本就是思维的改道…不易…
然~没有完美的工具…
这次的协作…还有什么感觉不爽利的…
就是须改进的…
期待你的嗯哼回响…
这就是 和合技 从下意识到有意识 的嗯哼了...
中华厨艺的美妙之处在于,每多花一点心思,都会有意外惊喜。只要尝试配料的变化,无论什么种类的大米、油和鸡蛋,或者翻炒手法的不同。蛋炒饭总会给人惊喜。
短短两行中,“惊喜”出现了两次,第二句话还不太通顺。不过这次作业时间仓促,完成比完美重要,毕竟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