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期天,我送9岁的乐乐去学画画,路上我们聊着天。
我问他画具画纸怎没拿,他说放画室了。我一听,又下意识否定他的做法,又开启了我的讲道理模式:“你放画室,会不会弄不见?假如别的小朋友拿错或拿走呢?还是拿回家安全。”
他听了,一脸抗拒,不耐烦:“妈妈,你又来了,为什么总是这样呢?为什么总不相信我的选择呢?我说没问题就没问题,我已经写了名字作标记了。”
我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当即抑制自己想继续教育他的冲动,深呼吸,然后肯定了他的想法。我诚恳地跟他说:“儿子,我错了,我不应该不相信你,你长大了,应该相信你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了。”
趁势再跟他探讨,是不是他的作业也不用我督促了?这时候,他却理性看待这件事了,他说:“妈妈,我觉得督促我做作业这件事是好的,你督促我,我就会在周六前做好作业,不用等到星期天急匆匆地做,累死又困死了。”
他居然能理性地看待我啰嗦的“监督”,而不是一味否定我的“霸权”。那刻,我感动极了。
记得很多时候,我不准他干什么或否定他的做法时,会跟他讲道理,摆事实,我觉得我道理分析得很棒,连自己都感动了,他却是用一脸的嫌弃来回应我。
有时候干脆不等我说完,或一开口说,他马上说:“别说了,妈妈,好烦!”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感觉到家长的权威被挑战了。于是,便用粗暴的方式强制他。他总无奈地屈从,最后却是留给我一记嫌弃的眼神。
我知道与他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在教育方面也黔驴技穷了。
这一次的意外收获,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与儿子沟通,如何能孩子好好相处。
我在想,为什么乐乐此刻能如此的通情达理呢?大概是因为我站在了他那一边。我从他的角度,看待他的做法,从而肯定了他的做法。他感觉到被尊重了,所以他愿意敞开心扉与我进行良好的互动。
这个做法,心理学上有个专属词,叫“共情”。共情又译作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首先提出的概念。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也即是说,共情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有育儿专家说,在育儿手段中,共情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2
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过程中,共情是非常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假期里的一天,乐乐与两位小表姐一起吃早餐,其间他与一个小表姐因座位闹了点矛闹,但都很快解决了问题。这过程,我没有参与。既没有教育乐乐,说他应该把座位让给客人,也没有责怪小表姐不礼让弟弟,因为那座位平时一直是乐乐的固定位置。
过了一会儿,我从房间里出来,发现两个小表姐很亲密地挤在一块坐着吃早餐,乐乐则一个人坐一边,闷闷不乐的,眼里还嵌着泪珠。
那刻,我体会到他的心情。我没有像往常那样询问他,没有讲道理开解他。而是从他的角度,从他的心里需要出发,我知道他那刻最需要什么。
于是,我用似是呵斥的却轻松随意语调教训两位小表姐:“你们怎么回事呀?有座位不坐,非得粘在一起。落乐乐一个人坐着,姐姐怎能欺负弟弟呢!”
她们看我带着笑的教训着,心里没有一点不愉快,也很诚恳地回应:“我们没有欺负他的,我们只是喜欢坐一起。”
我似无意却是有意对乐乐说了一句:“她们女孩就喜欢粘一起,粘粘乎乎的。”
这时,我发现乐乐那受伤的表情没有了,脸上又轻松愉快了,很认真的听着我们对话,完了又愉快地动筷子吃早饭了。
我知道,这个方式的安抚情绪又凑效了。这过程中,我没有采用同情的方式,一味呵护他受伤的心,而是从他的心里出发,接纳他的情绪,体会他的想法和内心感受,通过我的嘴将它表达出来。
那刻,敏感的他认为表姐们这样是孤立了他,所以他感觉到了受伤。要抚平他受伤的情绪,首先,他得需要有人帮他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其次,他需要确认小表姐们并没有在情感上孤立他。
这就是用“共情”的方式。给予孩子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把想法表达出来!
3
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体会孩子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并将它表达出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这对他们今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共情”用对了,能迅速与孩子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但错用了“情”,会适得其反。
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在处理孩子的事宜上,以为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实则不然。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孩子摔跤了,妈妈就马上安慰孩子“呀,宝贝一定好疼吧,妈妈知道你特别疼,想哭的话可以哭一会儿,来,妈妈抱着你!”
这似乎站在孩子这边,了解孩子的情绪,及时给予抚慰。
实际上这是同情,并不是“共情”。其结果就是让孩子真的感觉越来越疼,特别委屈,必须去妈妈怀里好好哭一会儿!
相信不少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
共情并不表示同意,而是表示体贴,从而能够让孩子平息下来。
就如上面的例子,如果用“共情”处理。那妈妈应该这样做:宝贝跌倒了,确实有点疼了。我们可以揉一揉,这样是不是好一点了?你看,如果我们下次走这样不平坦的路的时候慢一点,应该就不会跌倒了!
先是接纳孩子此时的情绪,理性抚慰,然后引导孩子正面看待摔跤这件事。这样孩子的情绪就被转化,他也能正面看待这些生活的各种“小意外”、“小挫折”。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而后转化自己的情绪,这对锻炼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让孩子情绪平和,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朋友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就用了共情的方法。效果就很棒。
他说有一次儿子拿着新买的小汽车在路上玩,他便对儿子说:“哲哲,回家再玩吧,这里人多,在地上玩会被踩坏的!”哲哲新玩具到手,玩兴正浓,哪里肯听呢!不巧,说话间小汽车跑远了,恰巧被驶过的一辆汽车压烂了!陶禹哲见状立即大哭!
这时朋友是这样安抚的:“哲哲,小汽车烂了,确实很可惜,爸爸知道你心里挺难过的。下次我们不要在路上玩了,我们好好保护它!”哲哲点点头。
朋友继续鼓励哲哲把小汽车捡回来,带回去看看能不能修,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处理,事情很平稳过去了。他发现,用共情的方法,能很快平复孩子的情绪,并且非常好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