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习了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需要与孩子产生共情能力,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了解并回应他们的感受的。今天学习的第一章第二部分的内容,针对一些常见问题作者给出了具体案例与解答。看完这部分才意识到,昨天学习与理解的并不完整与深刻,育儿学习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1、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的感受的时候,才需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并非任何时候。这里需要父母认真且用心的去倾听孩子的表达,他是有什么样的诉求,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回应。
2、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我家孩子出现哭闹时,我总是作出一副很理性的样子,问他“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而孩子往往会给不出回答。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只是希望我们能接受到他们此时的感受,一味地去问“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他们还需要去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试想自己在生气和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做到这点也是很难的。
3、不能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而是要把问题细化,这样孩子才能知道你真正了解他。这点让我想到了夸奖人,“你好漂亮”,但往往效果不佳,因为太泛而不具体,很容易有拍马屁的嫌疑,如果能具体到“咦,你今天的这个耳环很精致,衬托出你的脸型很完美”,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再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学闹情绪,在面对孩子在表达感受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具体的内容,比如“第一天上学是不是有些紧张,那么新的东西需要去适应”,比“我理解你不愿意上学的感受”效果更好。
4、家长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并不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对于一些原则性的事情,要为孩子设立界限,对于违返界限的事情需要明确表态并制止。
5、家长的反应过度、重复孩子的话、冷淡回应等对于孩子都没有什么帮助。重复与冷谈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立场,反应过度会额外增长孩子的负担。
对于教育孩子除了言传身教,还有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很重要,而沟通又取决于思维方式,这条路要学习的还很长很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