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有关才能写在这个记录中,所以与上一篇又隔了些天。平日读茶书: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一个叫福琼的植物猎人在中国搜罗包括茶树种子在内的各种植物运往英国,在他当时记载的日记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宁波一带的产茶区,尤其是天童禅寺,我们也一直惦记着想来转转,这就是万卷书要读,千里路也要行,相辅相成也!
虽然疫情期间所有寺庙都关闭,但是因为天童寺在禅茶一道上有着特殊意义,故我们还是从宁波辗转二十几公里而来探寻。以前的僧人对禅、对茶一心一意,才能留下这瑰宝文化,至于现在的僧人,心思也不在制茶上……自古名茶出名刹,现在也不适用了。
宁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也是古代中国向外生发、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重镇。天童寺,是这一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不仅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而且伴随着佛教文化从天童寺传播至东瀛,宋代流行于上层知识分子中间的禅茶文化也一并输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源头之一。
翻阅旧照片,很多宁波人会有一张与天童寺的童年合影,压在玻璃台板下面,与岁月一起泛黄。
稍通诗文的父母,还会教孩子吟诵一首王安石的《天童道上》,“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寺院的巍峨,佛禅的玄奥,是令人敬畏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92904/28b4b2da15ef0b1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92904/692a60c2dea5f07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92904/dc908f69fe154f8a.jpg)
在寺东山脚幽径旁,有一片翠绿竹林,遮蔽云天,山风起时,秀竹婆娑弄影。传说曾有凤来仪,故称“凤岗修竹”,也是“天童十景”之一。盛夏来此,清凉沁人。在此路上还有清关桥,山上之水汇聚于万工池流经清关桥注入溪流中。每当大雨过后,桥下溪流飞溅,喷涌似雪团,与万松、铁蛇合称“天童三关”。此处也是“天童十景”之一,称“清关喷雪”。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92904/e2ea3b42b69cf95f.jpg)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大众云集古天童,禅茶一味施万家。天童山禅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咸启禅师首倡“且坐吃茶”兴起天童山禅茶之风。宋代经日本求法法师将禅院茶礼传播到海外,一直留存在今天。
宋代的中国人包括天童寺僧人,并不像现代人用茶叶泡汤弃渣而饮,而是将茶叶蒸碾焙干,研制成细末饮用。
“抹茶”两字最早出自陆羽的《茶经》,书中提到了“抹茶”和“散茶”。“抹茶法”传到日本,应该归功于天童寺。
宋代的天童寺,像中国众多寺院一样,有专门生产茶叶的茶园、茶场,僧侣们在饮茶中清净心灵、参悟禅道。
日本是较早受惠中国茶文化的国家之一。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习惯,自从都永忠、最澄、荣西等日本遣唐使、禅僧把茶叶和优质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后,茶这种饮品,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精通中文的荣西对中国茶十分着迷,回国后参照茶圣陆羽的《茶经》,用汉、日双语写成上下两卷本的《吃茶养生记》,开篇便是:“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
这是日本第一本茶书,荣西由此被尊为日本茶祖。
说到“茶禅一味”,有一个人怎么也绕不过去,他叫圆悟克勤,禅宗临济杨岐派重要人物,也是南宋时期天童寺两任方丈应庵昙华和密庵咸杰的师祖。
立在天童寺大鉴堂(丈室)旁的一块青石碑,日本人就是从这块石碑上的法语,悟出了日本的“茶禅一味”。
圆悟克勤,北宋末年高僧,法号“佛果禅师”系宋徽宗所赐。圆悟克勤驻锡夹山灵泉禅院期间,撰写了一部十卷本《碧岩录》,被后世称为“禅门第一书”。
这块天童寺石碑上勒刻的《示隆知藏》(又名《佛果老人法语》),是圆悟克勤于宣和六年(1124年)写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古代禅师收徒传法结束后,会书写或赠送“印可状”给弟子,以证明其传承身份)。法语全文1033字,主要讲述我国禅宗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机锋毕现,是对禅宗精髓的精辟总结。
自2017年恢复古天童茶园,拥有茶龄近三十多年的宁波本地“九坑”老茶树达五十余亩,依自然农法养护,人工除草、无化肥农药之施。每年所产“天童默照茶”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92904/5302b45d9c45d68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92904/bbb58d978b8c90f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