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历史一直在重复。
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国民,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熟悉历史,善于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内化于心,不断深化认识、拾遗补缺、增强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目标、校准人生航向、塑造完美人格。
张学良曰:“英雄太多,非天下人之福”。
因为光荣与苦难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但凡群雄并起之时,便是民众遭殃之日,秦末三国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末,真正是千里无鸡鸣、白骨盈于野。“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国如治家,太爱折腾的皇帝,非国家民族之福,天子嘛!大手一挥、地动山摇,帝王之怒、摧枯拉朽,汉武帝晚年下《轮台罪己之诏》,内面说到:“所为狂悖、疲惫天下、使百姓劳苦”。隋炀帝锲而不舍三征高句丽,最后落得二世而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民不堪命,使无生趣,只能时日葛丧、吾与汝谐亡。
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
《资治通鉴》是本好书,它冰冷、它幽默、它讲人性、它讲规律、它讲生死、它是一本众生万象书。但对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者或是物质主义者来说,它不如手纸柔软,不比枕头舒服。它里面有这么一段文字关于唐德宗微服私访走访贫困群众赵光奇的对话:
庚辰,上畋于新店,入民赵光奇家,
问:“百姓乐乎?”(老赵,今年大家日子过得咋样?高兴不?)
对曰:“不乐。”(老赵冷冷的说:不高兴)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今年大丰收,为撒不高兴里?)
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它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牛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政策都是臭流氓,之前说正税之外再无其他苛捐杂税,现在倒好,乱收费比正税还多,政府老是打白条,一毛钱也见不着。刚开始政策说:政府要便民了,大家交粮时放到家门口,就有税务人员收取,结果呢,又要求把粮食送到京西行营,来往几百里,车破牛死,家庭彻底破产。老百姓都穷成这怂样子了,妈的,有啥好开心的,领导啊,你身居九重,脱离群众,恐怕不知道这些情况啊。)
上命复其家。(唐德宗听完后很默然,命令随行官员免掉了赵光奇一家的赋税)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唯一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因为人家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太子嬴驷犯法,本人被贬为庶民流放民间改造,太子两位老师教导不严,皇帝的亲哥哥赢虔被判割鼻子、大秦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公孙贾被叛脸上刺字,这是何等的大刀阔斧、毅然决然,这才是真改革、敢改革。变法的目的是强国富民,不仅要强国、还要富民,秦国人闻战则喜、死不旋踵,为何?因为秦国的变法政策很明确,要想活得好,要想实现价值,来秦国吧!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政策透明阳光公正,看得见摸得着,打粮越多,赐爵。杀敌越多,赐爵。宗室无军功者不得芬芳。商鞅变法二十年,不打锣不敲鼓、不吹牛皮不宣传、韬光养晦、埋头苦干,变法初成,秦国锐士,一战而收河西故地,天下震惊、天子致贺。这才是“不求人夸颜色好、但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的古代的改革之所以失败率百分之九十,其一就是光强国、穷百姓,将改革的负担巧妙地转嫁给本来就穷成逼样的底层弱势身上,老百姓对改革是失望的,因为根本看不见实实在在的实惠,净是些口吐莲花的吹牛逼。其二就是改革方向不对,遇着老虎绕道走、隔靴搔痒图好看,比如崇祯皇帝,罪己诏下了好多次,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挖心抠目、声泪俱下,本来国危如累卵,利益调整,不向东南商人集团征税,反倒向穷的啃树皮的穷哈哈征税,陷入恶性循环,除了上演悲情煤山还有别的可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