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三四岁看《西游记》的时候,总是用手捂着眼睛看。当时确实害怕里面吃人的妖怪,对于八戒跟美猴王却无所顾忌,一想到他们,反而会慢慢的放下手有“明目张胆”看下去的勇气了。直到十三四岁再看《西游记》,对八戒和美猴王的喜爱有增无减,对妖精却不再心存戒备,也不知道边捂眼睛边看的惯性举动何时消失了。
而现在再看《西游记》,看到的是人世百态和生活中的智慧。
无疑,唐僧心肠慈悲,心地善良,心念万物众生,却对悟空苛刻严格,对八戒谆谆教导,对沙僧寄予厚望。总之,他对敌人(妖怪)宽容甚至有“放纵”之嫌疑,对自家人(徒弟)无条件严厉要求遵守和尚清规;对害他的人同情怜悯,对救他的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于是,好多人说,唐僧不免显得不近人情,是非不分。
行者闻言道:“这厮造化哩!我那师父是个慈悲好善之人,又有些外好里桠槎(指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我待不驮你,他就怪我。 ———《西游记》第三十三回。
圣贤说,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唐玄奘很快便多次吃到了苦头。他不尽大徒弟孙悟空的人情,决绝赶悟空打道回府,等每次被妖怪抓走侮辱一番,才想起了他们的师徒之情,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八戒跟沙僧收拾东西闹回家时,可能是取经路上唐僧最大的一难:师父被妖怪抓走,大师兄在花果山逍遥自在,八戒担任了解救师父的重任,可八戒不认为自己任重而道远,反而跟师弟耍起了小聪明撺掇沙僧告老还乡。假如八戒和沙僧真的各奔东西,唐僧恐怕只能望洋兴叹“吾命休矣”。可以说,其实八十一难,有多半是“天意”所为,也有一些是人为,是唐僧自找麻烦和不幸,跟自己过不去。原因很简单,我们前面分析过,他对敌人宽恕对弟子严格的原则决定了这样的所谓命途多舛的结局。这一些是谓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所以唐僧一路走得提心吊胆,举步维艰。
然而不可否认,他终究修成正果。虽然这一路走得很艰辛,可不管妖魔鬼怪还是风吹日晒,都不曾阻挡住玄奘西天取经的脚步。那些曾经一路尾随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吃唐僧肉的各方妖怪不是被打回原形赔了性命,就是被主人训斥带走。
所以在我看来,唐僧即便再不近人情,但他却体物情。这是他做事与做人的辩证哲学观,所以他一定会成功,梦想不再永远是个不醒的梦境。
我们其实懂得太多的道理,比如要善待自己的竞争对手。真正的强大,不是彻底的击败自己的敌人,而是在与对手的较量中,让自己变得无比的强大,强大到无人能敌!
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就秉持这样的人生哲学走完了西游取经的一路:对自己严明纪律,对敌人心存敬畏。我们可以看到,这才是真实的唐僧,完整的唐僧。严明纪律不免伤己伤人,这也分明时刻告诫自己做大事就不能犯一点低级错误,不要让裁判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抓到任何把柄。
对敌人心存敬畏虽显得“软弱无能”,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退为进才是上乘之策。唐僧明白,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降妖伏魔不在话下,可他能打得过百,却斗不过千,赢得了今天,还有明天和后天。硬拼硬杀,恐怕早就输了唐僧的性命。要想以逸待劳,就必须纵容对手,让妖魔鬼怪更加肆无忌惮的猖狂,无论怎样的猖狂,总有那么一个时候,自有天意来收你。
在唐僧博弈原则的指导下,西天取经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突飞猛进的成长了。在这个意志与智慧漫长的搏斗里,妖怪的身影消失匿迹,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终于成为吴先生笔下真正的主角。
八戒的成长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坚持到了最后,他懂得了什么叫做坚持就是胜利。沙僧的成长在于更规矩,一路担挑行李,一路尊敬师长,对唐僧的教诲铭记在心,是唐僧最忠实的徒弟。
而成长最快进步最大的莫过于齐天大圣孙悟空。
说来特别幸运,前不久看了一期《开讲啦》,开讲嘉宾恰好是六小龄童,他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整体上阐述了对孙悟空的认识。在谈到石头上晾晒经书一劫时,他说的一句台词瞬间引发我的感想。
章老师再现经典画面。当唐僧面对经书沾破发愁时,悟空眼珠子转了转,看看天,看看地,便对师父说道:“天地本不全,经卷哪有齐全之理,这不是人所能违背之理。”
我很快就查阅原著相关内容仔细读了一遍。原文如下:
陈澄又问道:“老爷的经典、衣物如何湿了?”
三藏道:“昔年亏白龟驮渡河西,今年又蒙他驮渡河东。已将近岸,被他问昔年托问佛祖寿年之事,我本未曾问得,他遂淬在水内,故此湿了。”又将前后事细说了一遍。那陈澄拜请甚恳,三藏无已,遂收拾经卷。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本不全。这经书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六小龄童说到这里,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追求绝对完美,这个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十分完美的东西。
这些道理,我们常常也都明白。
明白道理难能可贵,明白道理本身的原因,我们每个人却很少计较。
笔者认为,行者的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如前所述,生活中从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我们可以拓展一下,经常跟美联系在一起的词还有真、善,即常说的真善美。追求完美,必须先追求真,通俗点讲就是“较真”。
简单点说,真即真实的东西,真理。真理包括真实的东西在内,它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一个概念。在哲学的意义上可以解释为任何真理有待深入发展,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变换条件和环境就可能成为假的东西。真理的发展永无止境,所以真理本身就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完美的东西亦不存在。
我们常常喊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人生格言,这些大道理往往隐藏着浓厚的哲学色彩作为依据和支撑,这就是道理的道理。
另外,“行者眼珠一转,看看天,看看地”,发现“天地本不全”,想必大圣大概是联想到了当年五行山山崩地裂的一幕了。又说经书本是完整的,不料沾破几卷,恰好应了“皇天后土”不全之理的奥秘。
所谓奥秘,高度体现了人类社会(人间)与自然界(仙界)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在此,才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了猴子的机灵与智慧,只用一句话就“化险为夷”,非大智大勇不胜。
从肆无忌惮的毛躁石猴到一语道破天地原理的孙悟空,这就是取经路上潜移默化的成长,西游一遭八十一难的悟道。这些进步,也恰恰证明了唐僧对徒弟严格要求收效颇丰。
笔者认为,成功路上,要必备两种修养素质:严明于己,再多一点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