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同样是一段文字,为什么这段文字他讲的我感兴趣,我看的是一种感觉,这段考试要看的我是一种感觉,是英语,我又是一种感觉。看电影,看别人表演话剧,看微信读书,看微博话语,看别人写给自己的微信小作文。
因为任务的社会附加价值的不同,我们对其感受的主观偏差也会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都是学习的属性没有区别。所有的文本,所有的理解,所有的文字都应该是一种同样的态度去看的,区别de也应当是文本本身的内容,熟悉的认识的就理解得快,不熟悉的看得慢但会有成长。而不是说在学习之前就潜意识认为这是学习任务,我学不会,学的时候很痛苦,这对我的生活没什么用。但是我由于我们由于外来的这种种种因素对待不同的文字表达,会有着不同的态度,学的效果也不同。而这些细微的差别我们很难感知,一般也不愿意承认。
这就是自我的偏见,总是认为这样那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样那样的人有什么不同,其实都一样。曾在一个综艺节目上看到一个小孩说,所有的学科都是哲学,只是它们阐释世界的方式不同,同理我认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草一木,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现象都是在阐释这个世界,漫漫人生路中一样的色彩的存在。they forget that sicence is not the only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对于学习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输出为目的的输入,每当我为了写出某一篇论文而缺席其他的论文我总能最高效的把握和运用文本内容。
如今我便是能够很好的应用这样的识文辩字的方式读英语文章,读文学专业课,能够在旁边作批注,分析整篇文章的脉络提出一定的局部内容问题。
“整体的局部的看待一个问题,和旁的牵连”。这一句话我在三年前就已然知道,而真正对我有价值的,是我参与其中的这三年的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认识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改变,永远会基于我当下的认知水平对这几个字产生新的认识。
正如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也许没过几天就会把这篇文章忘记,但总会有一部分人被这篇文章的某一个句子吸引而产生思考,不理解而在不同的场景中总会想到这句话。
人生中意识到一个问题,自我发生改变,做出一定的行动,影响自己接下来很长时间的人生。这样的时刻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关键点。
写下这篇文章的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11月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