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懒散,不修边幅的我。一般而言,每个月总会去楼下的那家理发店理一次头发,整理下形象。
不过这个月却拖过了三十天才去理发。好像最近毛发长得慢了许多,所以也没太着急去理头发。不过有人说我这状况,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对此说,我也不知是真是假了。
楼下的那家理发店应该是家族生意,从老板到员工非常熟悉。倒没有老板和员工,师傅与徒弟的气氛。理发的理发师和洗头的服务员多数是夫妻。
何来此论断?君不见理发店中的沙发上坐着几个娃娃看手机玩,时不时地会被理发师或服务员呼喝一番。夫妻带娃开店,应该是无错的了。
给我理发的那位,总是穿着那套洗得干净地白衬衫和黑西裤,眼神沉静地用手中的剪刀在我脑袋上飞来舞去,倒有几分大工匠的气质。
当然,也或许理的是男人头,只要大开大合,挥洒自如就可以了。但要是打理靓女秀发就要精雕细琢了吧。
选他给我理发倒是有一个因由。
这位仁兄少了几分Toney老师的花哨。如今每到美容美发之处,千篇一律的尽是Toney老师的翻版。奇装异服有之,五彩缤纷的毛发,如孔雀之羽毛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然后名牌上全是各类英文字母。
坐下理发,头发没减几绺,已然和你谈起了理发和养生的关联。不知他人做何想,我是一脸懵的。。。
能找到位踏实给我理发的师傅绝对是件幸事。当然我对Toney老师也没有什么厌恶。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他的必然和意义的。
记得在某本谈论理发的书中,曾暗指理发应源于广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对曾经清朝特殊印记“辫子”是需要清理的。理发行业因此兴隆。做为当时做为革命策源地广东地区,理发当然也该更兴盛。
再加上广东与当时东西文化交融的香港临近,各种西式发型由香港经广东传入各地,带有西式风格的理发业不断发展。只是这种说法也很难说是正确的。
我们这曾有称呼为万国博览会和十里洋场的申城,当初也是各种时髦发型满街走,按时间考察,这风潮怎么看也不太像传自广东就是了。
我们的长辈还经历过一段特殊年代,那时的发型更加清爽,更加统一,只是少了太多个性。此时西式发型早已销声匿迹。
到了改革开发后,西式花哨的发型又兴盛起来。这些都是现代理发业的兴衰变迁。查考历史,理发业在我国历史中也有很长一段记录。
清代以前的“理发”是指沐发与梳栉,而非现代剪发剃头。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
满清入关以前。汉族男女挽发为髻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
“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此时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理发师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宋代时,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也有了行会。
到了明代,由于社会活动增多,人们便注重自己的形象。理发业空前发达。旧时记载理发业行规行语与隐语的《净发须知》,都被存录在了《永乐大典》中。
满清入关后。曾下“剃发令”,将汉族束发为髻改为金钱鼠尾,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举。
那时起,专门有朝廷的人挑着一幅剃头担子,后来挂铁搭连的地方,原先是挂刀的地方,不肯剃发就立即砍头。人们被迫无奈的剃掉了头发。
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剃刀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在到民国,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临时政府明令剪辫“剪去胡尾,铲除奴根”。从此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这也该是我国现代理发业的开端吧。
说了这么多,终归一句话,理发行业虽然属于百业中的末端,但一直与人的生活紧密连接,生根于市井。不管世界如何变迁,都顽强生存,适应着不同时代。因而Toney老师模式也是一种时代写照吧。长久存留的事物不在于自身的强大,而在于自身的韧性和适应性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44484/fae84fe038c5c89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