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线上似乎是未来,线下没机会了吗

线上似乎是未来,线下没机会了吗

作者: FanlyLee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2:19 被阅读0次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山本耀司


    线上似乎是未来,线下没机会了吗?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01

    云蹦迪

    2月8日,上海TAXX酒吧在抖音直播“云蹦迪”,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7.1万人,4个小时持续霸榜抖音直播小时榜榜首,打赏总收入超过70万元。

    2月9日,北京OT在抖音平台直播“云蹦迪”,当天总计直播时间5小时,累计在线人数121.3万人,累计收获打赏193.16万元。

    云蹦迪会成为常态吗?不会!

    1,原因

    夜店是个什么地方?它是一个社交的场合,而且是一个“暧昧”的社交场合。人们为什么去夜店?享受DJ的动感音乐,融入专业的灯光氛围,体味酒精的催化乐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片刻工作之余的荷尔蒙释放。

    2,收入

    夜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实是线下的酒水。如果一家中等大小的夜店有60个卡座,平均一个卡座一晚消费5000元的话,一晚酒水收入即可达到30万元。

    疫情期间,线上的巨额打赏,那纯属凑热闹。因为隔离在家两周后,人们都已经无聊到发疯,在家做着各种各样荒诞的事情打发时间,网上随便一个逗猫逗狗的视频都可以获得很高的点击量。

    这回,有专业的DJ带你一起狂欢,这可不是要炸锅嘛。但这也就是一两次的新鲜感,后面发现体验不到真正去夜店的乐趣后,很快就会失去兴趣。

    3,支出

    夜店通常都地处黄金地段,场地租金非常昂贵,再加上销售团队、气氛团队等人员的开支是个大数目,光靠线上直播打赏,是远远不够维持其运营成本的。

    小结:

    首先,以上两个案例,品牌本身就被众人所熟知,原本就拥有一批忠实且具有消费能力的粉丝;其次,想要云蹦迪成为常态,除非,夜店的在线打赏能成为常态,但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02

    微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危难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活下来。

    1,同程

    而对于第三产业来说,没钱赚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要跟用户隔离三四个月,如果被用户忘记,那就是企业的死穴。

    如何继续跟用户保持链接呢?

    在朋友圈卖84消毒液。是的,你没看错,他们在卖消毒液。现在客户不需要旅游了,那他们需要什么呢?无非就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尤其需要防护用品。

    突然之间,同程的整个销售团队变成微商,他们的朋友圈变成84消毒液、温度计、汤臣倍健维生素、蔬菜生鲜。

    有些员工在朋友圈说,这两天发的不是旅游广告,但是千万不要以为TA改行了……

    2,家瑞康

    这家公司主要经营雾化器、制氧机等呼吸类医疗设备和耗材。据钛媒体的报道,疫情发生后,他们紧急复工生产了一批雾化治疗设备捐赠给疫区医院。但公司整体受疫情影响,销量下滑严重。

    他们采取了什么措施?

    转产口罩!

    公司陆续配置了10台平面口罩机,投入生产,预计每天可以生产7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

    他们用什么方式销售?

    微商!

    在微信建立社群,先是找一些专家拍摄居家雾化或居家治疗的视频进行传播,科普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何在家做治疗的知识。

    口罩产出之后,他们上线了微店,同时他们通过和一些垂直类的公众号合作在文中植入链接,以及在相关社群内转发进行传播,并与一些专业做微商的团队合作,邀请他们成为微店主。同时,微店也有代理模式。

    这是微商的典型裂变玩法,在厂家的带动下,原本没做过微商的人也都开始尝试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卖口罩。

    小结

    不被太多人喜欢的微商,再一次聚焦人们的视线;不被大品牌苟同的微商,这一次成了唯一的营销渠道;不被传统企业认可的微商,这一次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到底是谁看不起谁呢?

    03

    在线教育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智妍咨询《2019-2025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2-2016年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快速发展,从2012年697.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5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66%,增长十分迅速。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853.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7.7%。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除了政策利好,资本的驱动力使2018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达到了3456.7亿元。从2011-2018年,行业发展的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用户渗透率达到21.4%。此外,二孩政策等人口结构驱动,人工智能、直播技术普及等新技术驱动,使学前教育和K12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未来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在线教育市场呈现狂热发展态势。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较2018年底增长3122万,占网民整体的27.20%。全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预计将达2.59亿人。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5亿人。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99亿,较2018年底增长530万,占手机网民的23.6%。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比于韦博英语关停,VIPKID融资暂停等行业负面消息,2019年上半年K12仍有在线教育平台获得了融资,其中负责在线1对1全科辅导和素质教育的掌门教育在2019年2月获得CMC资本、中金甲子、中投公司等公司的3.5亿美元的投资,另外专攻少儿英语的哒哒英语也获得了华平和好未来的2.55亿元的投资。除此之外,K12在线教育的作业辅导和兴趣培训等平台机构也获得融资。从代表性企业的融资情况看,提供教育服务,释放家长精力、提升素质教育的K12在线教育平台资本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小结

    在线教育行业过去十年在稳定持续发展中,不是一夜之间爆发出来的。疫情期间,学校不得开学,停课不停学的方针与政策,使得网课再次成为潮流。


    以上3个案例,不管什么行业,说的都是产品直接到用户,行话就是to C的商务模式。

    那么,to B的商务模式似乎没有跟此次疫情产生太多关联,并转战线上,这类企业要落幕了吗?错!

    04

    B端行业

    让我们回望一下过去。(以下部分内容来源于@南极圈)

    建议在读此部分内容前,如果可能的话,先读一下这篇文章《不同经济体下,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篇文章提到,千禧年后不久,中国似乎忽然间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来看看发生的几件大事:1998年腾讯成立,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00年百度成立。此后多年,以BAT为代表的消费级互联网公司,逐步将中国引入一个to C的黄金时代。

    回看20多年来的中国信息技术商业化大潮,一个明显的特点是:C端异军突起、弯道超车,B端市场却远远滞后于欧美。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就达到2383亿美元,早先上市的腾讯、百度的市值也分别达1500亿、800亿美元。

    投资机构不是没有关注过to B市场。

    IDG资本很早就投了金蝶、富达等企业级服务公司,后来发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远快于企业级服务的发展,所有做企业软件的公司加起来都不如做互联网公司产生的利润多。

    在欧美,to B的企业信息化已经历过两次大的爆发期。

    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40年代的信息技术,逐步从军用转移到商用,在70年代进入成熟落地期,诞生了SAP(1972)、微软(1975)、甲骨文(1977)等一批日后巨头。

    第二次是2000年左右开始的“云计算”技术革新。这一轮登场的是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等一批百亿美元公司。2008年,是一个企业级服务独角兽成立的小高潮,互联网的移动转型叠加经济危机带来的信息化预算压力,使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在美国爆发。

    中国没能赶上70年代的to B行业发展初始阶段,为什么?

    1,我们还处于工业社会阶段,许多行业并未进行充分的信息化改造,这阻碍了效率提升。

    2,我们尚未进行改革开放,基础环节非常薄弱。

    3,2000年后,互联网的突起,为C端市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口红利让B端服务显得不够重要。

    C端的“弯道超车”并不能解决B端薄弱带来的问题,中国的“低附加值”由此成为中国制造业、服务业的标签。

    根据2017年麦肯锡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Digital China: Poweringthe economy to global competitiveness)

    在与消费端关系密切的领域和政府强烈推动的领域,中国的数字化程度领先于美国,且成就了多个世界瞩目的科技巨头。但其他产业内,数字化投入却落后于欧美。按麦肯锡对“数字化”指标的定义(包括资产、使用、人力三个维度),美国的数字化程度是中国的3.7倍。

    2015年前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条件变化,为企业级服务的生长创造了条件。供给端,AI、大数据、物联网等“后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技术发展逐日成熟,进入商用阶段。需求端,人口要素的变化催生出了迫切的市场需求。中国的工业界和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显著提高。

    根据德勤的一项研究:

    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劳动力上升成为企业切肤之痛,减员增效,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已成为更多企业的迫切需求。

    人口要素的另一个变化是,随着消费级互联网逐渐覆盖到全人群,C端市场出现了流量红利耗尽的势头。C端不好做了,高回报难再求,资本开始转向寻找新猎场,to B又回到了聚光灯下。

    将目光转向宏观环境,2018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需要缩减成本,减员提效,用技术等手段替代人工,提高运营效率。

    以人力资源领域为例,《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公布的数据显示,有53%的受访企业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超过30%,有16.27%的受访企业人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达50%以上。用软件代替部分人工,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

    而提供这些to B软件的企业们,也因此获得发展。过去十几年,中国诞生了非常多以to C为主的巨头企业,在to B 市场却很难见到同等量级的企业,但在美国,每年to B和 to C领域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差不多的。

    投融资角度,有数据显示创业趋势聚焦于企业服务、生产制造等领域。其中企业服务领域投融资事件加生产制造领域投融资事件,占总投资事件数的30%左右,已经远远超过to C的投融资数目。2018年的to B融资规模已接近2016年的4倍以上,资本的青睐和押注已经非常明显。

    作为典型to B领域的企业服务,成为BAT巨头投资重点中的共同选择。

    在阿里的所有投资事件中,事件数量排前三的细分赛道分别是企业服务(29%)、金融(11%)、电商(11%);腾讯则是文娱(27%)、硬件(11%)、企业服务(11%);百度是企业服务(26%)、文娱(16%)、汽车交通(13%)。

    05

    总结

    疫情过后,该线下喝的酒依然会在线下喝,不会“云”聚会;该做旅游的会重新带大家出发,不会继续卖84消毒液;还有被很多人忽略的to B行业,不但不会消失,还会“报复性增长”。

    真空期刷一波存在感和知名度后,

    企业应该思考,此刻的线上操作是,客情维系?企业自救?还是真的应该做出改变了?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线上似乎是未来,线下没机会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jm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