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引领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有一个困惑,对知识、体系、方法、策略既清晰又明了,就是无法落地。
今天听古典老师的卡片写作营视频时,找到了答案。
古典老师说,我们通常对于一个知识或事物的理解分为三阶八层,第一阶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第二阶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能转述讲解给他人听,第三阶是高手阶段,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将所理解的知识应用于相似场景,进而能够迁移到不同的问题场景去使用,最后达到无知有能的境界,即不知道自己知道。
从第一阶到第三阶,是从知到行的距离,这个距离非常之遥远,有的人终生无法跨越,就像一个类似东非大裂谷般的鸿沟,叫做知行鸿沟。
那么从知到行之间,究竟需要穿越什么?或者说要想跨越知行鸿沟,必须逾越什么呢?有三个重要条件:情绪、技术、自省。
情绪不是指情绪本身,而是指是否想做?情绪能够推动我们做事的能量有多大?
技术不是指能力与水平,而是指做事的具体细节,是否能够了解、掌握细节,同时预测、评估会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自省不是指反省、反思,而是在情绪与技术之外,权衡事情的重要性、价值感,确定自己是否要做?
在知与行之间相隔着情绪、技术、自省这三大鸿沟,所以从知到行的距离,宛如上天入地般。
以练书法这件事来说,我特别羡慕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的人,特别是看到朋友的书法、或是外出看到名胜古迹的碑帖时,都会有练字的冲动。这就是情绪价值。
开始写字时,发现有很多门派,练欧体、柳体、颜体?用什么毛笔?从描红开始、还是从笔划开始?写着写着,当越写越不顺手时,自省的鸿沟出现,冒出这样的念头:现在都用电脑输入,写字的机会少,即使写得一手好字又能如何?如果想借写字修炼静心,瑜珈、冥想也可以。如此几个轮回下来,将买好的笔墨纸砚束之高阁,写字这件事就此搁置。
写字这件事,导致想做却没做的鸿沟是,对具体的技术细节没想清楚,需要练多久?如何开始?自学还是拜师?如何出现了瓶颈如何处理?总也写不好怎么办?当这些问题次递出现的时候,动摇了情绪价值,自省趋于负向,无法调整技术与情绪之间的矛盾。
以后当我要决定做一件事时,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想做吗?这对我重要吗?为什么这件事值得做?我要匹配什么样的能量去坚持做?我的能力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劣势?如果长时间看到效果我该如何坚持?
懂得了知行鸿沟的原理,就懂得了如何跨越情绪、技术、自省这三道鸿沟。
先谋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