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出现后,如果曾经早已显现的农教问题还发现不了,而由此带来的后顾之忧也就无法消除了,那么就千万要担心着:别让教育再生农字号问题了。
农教问题,其实一直与“三农”问题唇齿相依。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与此相关联地,在谈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时又进一步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由此可见,“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要与农村教育现代化同步进行,而且农村义务教育,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奠基工程。
那么,何谓“一体化”,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而以此推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那并非就是简单地把一些乡村的学校撤并掉,而融入到城镇教育中去就算了事了。但遗憾的是,现如今许多乡村,尤其是山区乡村,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竟然撤并得干干净净,不剩一所乡村学校!
当革命与改革这一波又一波的农村包围城市过后,现在反弹而来的则是,城镇教育吞并了乡村教育的大逆袭。但这场大逆袭,我认为,政府必须要为农村娃的上学就读提供足够的保障。
平心而论,在农村,教育从私塾到普及再到撤并,乡村的农民处境可怜,但同时却又付出了很多很多……
旧社会,富家孩子在私塾做读书郎,农民娃只能成了野外的放牛娃。
新中国成立,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村村为什么都有学校?也是我们的农民,把村中最好的建筑——祠堂腾了出来,让给了学校。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祠堂漏水了,破败了,已成了危房,就是再舍不得,但为了孩子的人身安全,还是我们的农民,他们即使有再大的怨言,也只能认了:拆!于是,至今荒废的校园里,依然还可以看到横七竖八地扔着一些祠堂的青条石和废瓦砾。那拆了后咋办?再集资:建!但由于资金的严重短缺,质量就成了问题,新的危房很快又出现了,于是趁着农民工带着孩子远走他乡,学生就读人数锐减,学校最后被迫而撤并了。
当一所所乡村学校不断地萎缩,很快就会面临着被撤并的危机时,我们如何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也就是说,把农村学校保留住,走出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第一,留住学校,改造设施。现在国家应该有财力来反哺农村了,达不到设施一流,也要尽力实现设施齐全。
第二,留住学生,因地制宜。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如何因地制宜?我认为,初中留不住,留小学。小学即便不能全留,也尽量分段保留,把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如何?这样,也尽可能让初小的孩子在当地就读,免除了娃小寄宿制之苦。
第三,留住老师,待遇从优。让农村教师待遇首先与当地公务员真正同等享受,比如把教师的职称与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对应起来,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一起去造册发放。 在农村,最鲜活的文化在哪里?就在教育,而教育就在于学校。有了学校,就有了孩子;有了孩子,就有了生机;有了生机,就有了文化自信。否则,现如今我们再如何去用心打造什么农村文化大礼堂,恐怕也只是获得了几个空巢老人或者留守妇女的几分慰藉。
这样想着,我便在假设中带上一分警惕: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即使“三农”问题得以破解,那教育也别让这个农字号问题再生了!
(写于2017年6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