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老想赢?

作者: 过客小汐 | 来源:发表于2023-03-24 09:01 被阅读0次

    重又翻出马思纯对话姜思达的访谈来看,再次听到“什么叫亏,你怎么老想赢”这句话,仍旧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

    联系起最近发生在我生活里的某些情景,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也很想问问自己——“你怎么老想赢?”

    虽然耻于承认,但不得不说我应该算是喜欢争强好胜的那类人。

    大部分时候,看到别人的成就,我心里下意识的反应是不服气——凭什么TA能获得这些成就,为什么我不能?我是不是输了?

    于是开始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如若差距过于悬殊,我会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有些灰心气馁,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在很大可能上我这一生都无法追赶上这类人,更别说超越了。但好在也正因为差距太悬殊,对方与我的距离遥远,我尚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屏蔽这些信息,避免这类比较,调整心态继续前行。

    可是还有一种比较是很难避免的,那就是和出现在自己生活圈的人比较。

    印象中好像自从我记事起,就常常习惯于明里暗里地和别人较劲。我不知道这是否与我童年时和跟我年龄相仿的堂姐一同在爷爷奶奶膝下长大、后又一起被交由姑姑照看的经历有关。那时候年龄虽小,却也隐约意识到身边所有人都在将我和堂姐作比较。我俩就像被放在了天平的两端,谁的表现好一些、谁更讨喜些,谁就在大人心中更有分量。

    似乎从那时候起,某种观念就开始在我心里生根——我必须要做得比身边人好,赢过他们我才能得到关注和夸赞。而这种观念在接下来的九年义务教育里更是得到了强有力的验证:那段时间里,我是老师们的关注重心,是大家庭里最被看好的小辈,是同辈里最常被大人们提及并夸赞的小孩,我得到了远超以往的关注和夸赞,而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因为我的成绩比身边人都好。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上升,出现在我生活圈的人越来越多,而知识的增长也让我意识到了评价体系的多元。这本该是件好事,因为我本该意识到正因为评价体系的多元,所以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值得被关注和被赞美的方面,不应该被比较。但是,那时候的我早已沉浸在由比较带来的“赢”的优越感之中,对这些新知无知无觉,只看见多了更多可以被拿来作比较的地方,比如才艺、比如人际关系、比如特长,乃至外表,而成绩上的比较已然不再唯一的重心。

    然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逐渐扩大的生活圈中出现不少在某些方面尤为突出的人,也不乏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天之骄子。在与这些佼佼者的比较里,我输得一败涂地。

    后面的发展不难猜到,我曾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收获优越感,但随后也正是在这种比较中变得自卑、自厌,一度深陷于情绪泥潭无法自拔。

    那段暗无天日的过往给我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重创,我一度觉得自己像是被打碎的陶瓷娃娃、是被撕碎的破布玩偶、这一生都不可能再复原。我也一度站在危险边缘想过一了百了。但好在,那些黑暗可怕的日子终究是过去了,我最终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选择了自我拯救。

    能从情绪深渊中走出来并重新开始好好生活,对我来说真的很不容易。也正因如此,我才要保持警惕,不让自己再重蹈覆辙。

    我知道想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和观念很困难,很多时候我还是会忍不住去和他人比较,下意识地想在这种比较中收获“赢”的感觉,下意识地会在别人受到夸赞之时有输的感觉;我也知道这种近似于本能的习惯有些时候会让自己变得不太讨喜,但我不再会像从前那样用猛烈的自我攻击来抗拒这种下意识反应,不再会为“老想赢”而自我谴责自我厌恶。我开始学会接纳这样的自己。

    接纳并不意味着喜欢。我不喜欢自己总想和别人较劲的样子,不喜欢自己总想赢过别人的样子,不喜欢在别人收获掌声之时无法立即真心为对方喝彩的自己。但我知道,这就是现阶段真实的我,我承认并接纳这个事实。这样我才能不再把精力浪费在抵抗现实抑或是进行徒劳的自我批判之上,而是积极寻求自我改变。

    如若再有声音质问我:“你怎么老想着赢?”——无论声音的来源是内心还是外界,我想我会平静的回答:

    “这是之前的经历形成的思维习惯,不太好改,不过我在慢慢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怎么老想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oirdtx.html